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振兴潮涌千帆竞 妻居一品nppsy凭风借力再远航

网络整理 2017-06-28 本地信息
(原标题:振兴潮涌千帆竞凭风借力再远航)

80多年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这片土地,进行了攸关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探索。今天,970万赣南老区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又一场伟大的探索。

五年看赣州,旧貌换新颜。赣南老区曾给人留下贫穷落后、缺少发展活力的印象。今日行走赣南,处处焕然一新,呈现勃勃生机。

宁都县固厚镇东排村,一个脱胎换骨的村庄,新建的门楼上写着“感恩楼”三个大字。如今在赣南大地,百姓们用一块块“感恩楼”“铭恩村”的牌匾表达着对党最纯朴的感恩之情。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殷切关怀下,在国家部委的鼎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五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铭记嘱托、感恩奋进,锲而不舍、苦干实干,《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各项政策得到全面、有效落实,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赣南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围绕实现苏区全面振兴目标,五年来,赣州奋力追赶跨越,发展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水平与全国全省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脱贫攻坚、产业升级、城乡面貌、生态文明、文化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数字是最好的佐证。2012年至2016年,赣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实现翻番,出口总额五年实现翻三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7%,高出全国3.7个百分点。

民心民力充分凝聚

2015年5月,赣州遭遇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洪灾,如果发生在五年前,农村土坯房泡在水里后不久就会倒塌。现在取而代之的新砖房坚固牢靠,大大保障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年来,赣州围绕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优先倾注民生,把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将国家扶持资源用在刀刃上,全市共整合投入民生类财政资金超过1700亿元,全市贫困人口五年脱贫151.7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21个百分点。

财力倾斜保障民生。五年来,全市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万户,红军和烈士遗属遗孀及后代全部住上新房;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近30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推进新一轮电网改造升级和农村道路建设,累计完成农村低电压治理53.99万户;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万公里、桥梁580座,其中完成25户以上人口自然村水泥路建设18000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25户以上人口自然村通水泥路。

公共服务快速提升。五年来,全市新(改、扩)建校舍503万平方米,消除了校舍D级危房;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7.55万户,建设保障性住房8.06万套;每千人口拥有病床位数3.8张,比“十一五”增长73.51%。

文明乡村扎实推进。主要针对部分农村存在的环境“脏、乱、差”现象,以及聚众赌博、不赡养老人等不文明行为,赣州大力开展乡村文明行动,探索农村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的长效机制,持续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现在的赣州,广大农村社会风气好转,乡风文明水平大幅提升。

产业发展勇闯新路

3月22日,山东凯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赣州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建成后,年可产新能源汽车、传统轻卡汽车、专用汽车及其他类乘用车10万辆。

五年来,赣州围绕建设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创新升级产业,走出了振兴发展新路子。

主攻工业成效明显。近年来,赣州大力实施主攻工业,推动工业提质增效,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增至1533户,是2011年的1.96倍,跃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500亿元,稀土、钨、家具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均突破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两城两谷一带”即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现代家居城、中国稀金谷、青峰药谷、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等一批项目启动实施。全市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6家,科技进步贡献率55%。

特色农业加快发展。赣州大力发展脐橙、油茶、蔬菜等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目前,全市脐橙种植面积154.85万亩、年产量107.92万吨,“赣南脐橙”品牌价值达688.11亿元,居全国初级农产品类价值榜榜首;全市拥有油茶林256万亩,其中新增高产油茶面积41万亩,年产值48亿元;2016年蔬菜播面180.8万亩、产量299.6万吨,建成规模蔬菜基地面积2.63万亩。赣县、信丰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赣南茶油、会昌桔柚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寻乌蜜桔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宁都黄鸡、会昌米粉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

现代服务业活力迸发。立足区位优势,赣州招大引强、项目攻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建设区域性金融、物流中心。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162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7%;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2%,金融机构总数达167家;现代物流业更加繁荣,赣州获批粤赣皖苏四省物流大通道节点城市,2016年电子商务完成交易额260亿元,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实现县域全覆盖。

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2016年12月30日,大广高速南康南互通线正式通车.如今,途经此处前往赣州城区可至少节省20分钟。“大广高速南康南互通及连接线项目建成后,南康将增加一条城市主干道,打通城区外循环,同时对接绕城高速连接线和赣南大道西延工程,形成了一条环城快速路,改变了县级交通现状,实现了向区级城市的转变。”南康区区委常委、政法委大大钟春莲介绍。这一变化是赣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赣州围绕建设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振兴基础,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随着赣龙铁路扩能改造、赣韶铁路建成运行,实现动车开行和高铁建设零突破,五年来赣州市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78公里,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占全省四分之一,赣州黄金机场2016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步入百万空港行列。

能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电力供给能力明显提升,电力装机267.4万千瓦,220千伏变电站实现县县全覆盖;西气东输三线赣州段工程、樟树—吉安—赣州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泉州—赣州成品油管道、揭阳—梅州—赣州成品油管道列入国家成品油相关规划,油气储运体系初步形成。

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五年来,赣州共实施城镇防洪工程30个,新建堤防172.71公里;完成加固病险水库723座,实施73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治理河长218.3公里。

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随着南康撤市设区、赣县撤县设区,蓉江新区加快建设,目前赣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6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达158万人,中心城区“小马拉大车”的格局得到改观,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7.13%。同时,赣州推进重点小城镇、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创建了27个全国重点镇、22个省百强中心镇和17个示范镇。

青山绿水生态优美

观云海起伏,闻山花幽香。夏日来临,崇义县阳岭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络绎不绝。

赣州森林覆盖率达76.23%,是全国十大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享有“生态家园”美誉。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2个。

五年来,赣州围绕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青山绿水更加美丽。

生态保护有力推进。五年来,赣州市深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低碳试点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同时,推动江西、广东两省签订东江源生态补偿试点协议,率先建立了东江流域上下游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治理成效显著。五年来,全市各类工程项目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799平方公里,关闭和搬迁高能耗、高污染企业2500多家,综合治理稀土矿山59平方公里,完成矿山复绿2.7万亩;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6.3%,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县县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推进河湖综合治理,全市水功能区水质保持优良,86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6.6%。

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赣州健全源头严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积极探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建立多元化生态环保资金保障机制,组建我省第一家碳交易机构——赣州环境能源交易所,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另一方面,开展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文明县乡村创建,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市级生态村1277个。

红色基因接力传承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故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赣南红土地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大大大大将其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深刻阐述了苏区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五年来,赣州围绕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广大干部群众的红色基因接力传承。

在推进苏区振兴发展中,赣南人民热爱党、跟党走的情感深植血脉,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文化得到大力传承和创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旧址旧居)保护规划》得到全面实施,瑞金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宁都反“围剿”旧址、大余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旧址、中央苏区烈士陵园等项目加快推进,红色革命旧址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赣州获批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红色精品剧目走向全国。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永远的歌谣》参加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红色文化产业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

红色旅游助推发展。围绕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赣州大力实施“一核三区”旅游发展战略,获批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晋升国家5A级景区,赣州跻身全国12大重点红色旅游区。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6741.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88.88亿元,五年来年均增幅均超过25%。赣州市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超过10%,其中,红色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超过50%。

深化改革先行先试

近日,赣州综合保税区先后与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南粤分会、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签订协议,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赣州综合保税区是全国第35个、全省首个综合保税区,自去年10月通关运行以来,带动高端要素不断向赣州市集聚。

五年来,赣州围绕打造改革创新试验田、先行区,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致力走出一条欠发达革命老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先行先试成果丰硕。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教育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集体林权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五年来,赣州充分用好《若干意见》政策,发挥对口支援优势,争取开展80项省级以上试点,取得较好示范成果。如:颁发了全国第一本林权类不动产权证和江西省第一本房屋不动产权证,会昌县成为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全国试点县,把农房“死资产”变成了“活资本”,近两年共发放贷款2127笔、2.99亿元。

重大平台密集落地。目前,赣州市成为全国获批国家级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获批国家层面批复的重大平台达到8个(赣州综保区,龙南、瑞金国家经开区,赣州高新区,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国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赣州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目前,各大平台扎实推进,赣州“老区中的特区”优势进一步凸显。

重点改革取得突破。赣州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政府权责“六单一网”,全部清理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审批平均办结时限压缩至4.43个工作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创新创业氛围空前高涨,目前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比改革前增长31%,注册资本增长46%;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全国首创“险资支农支小”,组建江西省首家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财园信贷通等“五个信贷通”累计发放175.06亿元,为振兴发展提供了充足“资金池”。

(原标题:振兴潮涌千帆竞凭风借力再远航)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