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碉,楼一一华侨文化的瑰丽

网络整理 2019-06-07 最新信息

碉楼一一华侨文化的瑰丽

碉楼是华侨的产业,是中西合璧、蔚为壮观的建筑。这些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凝固的艺术、凝固的民俗,在这凝固之中,岁月蹉跎,时光流逝,人聚人散,万物生长,演译着一代又一代的悲欢故事。

(作者:庐江书院恩平房何卓平)

碉,楼一一华侨文化的瑰丽

在外国居住谋生的中国人称之华侨。始于鸦片战争后,约于1850年间起,因清政府无能,治安经济危机,一批批乡亲迫于无奈,分别经香港或澳门由英国或葡萄牙殖民地开发者招工,签约后(卖猪仔)带到南洋或美洲加拿大(咸水埠)、墨西哥、多米尼加(山多那)、委国(加打架)、旧金山等埠谋生。开始当劳工,或开垦或挖矿或筑路:过着洋奴的生活。待卖身契合约期满,然后有点自由开始艰苦创业,再捱世界。有的一去十几廿年,音讯全无,有的客死异国。到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才开办邮政,此后,侨胞与家人通讯才较为方便些。有的在外事业有成,或回乡一行或向当地政府申请领张“入口纸”,委托水客(巡洋马)把他的儿子或兄弟叔侄带出去,或继承做生意,或打工。为第二、三代华侨啦。亦从那时起至1920年到1930年间是侨胞较为兴旺发达的时期。回乡者,有的置业,有的开办洋行,有的慷慨解囊建学堂、祠堂……。然而当时的时势动乱,土匪猖獗,故侨胞们从国外带回设计图纸和建材(红毛泥,即水泥),有的个人或一大家族合建一座碉楼,既可防贼又可防涝。这就是碉楼的缘由和用途。

碉,楼一一华侨文化的瑰丽

上图,恩平大麻坪村康逸楼(始建于1927年,摄于1963年间)

碉,楼一一华侨文化的瑰丽

到60年代,碉楼拆了,只留下康逸楼前进附屋。(摄于2018年)

记得原大麻坪村建有三座碉楼的,上图康逸楼在村中后边,系正康祖的精华、岁华、爵华等三房后裔合建的。村东后边的碉楼是正燮祖的后裔合建的。村西边靠前的碉楼是宽正祖的后裔合建的。可惜三座碉楼在60年代,都被认为是危房,先后拆掉了。只遗留康逸楼这张唯一的,也算是很有价值的照片,可供观赏与回忆。

我(尧德)1930年出丗,康逸楼刚建好,我家作为爵华祖的子孙,居住三楼,岁华祖的居往一二楼。精华祖的居住四楼。当年为了防避贼佬,每天傍晚四点吃过饭,一大家族的人都躲进碉楼里啦。随时光流逝,到我懂事时,(我家父立森,在香港先替燕醒伯(圣堂鹅吞村人)的良济堂药房打工,后来合伙开庄口,当上“水客,巡洋马”专为侨胞服务,接驳外汇,代理出国手续,接送侨胞等。)约1940年间,我随父母从香港走日本仔,回到家乡大麻坪上学,几兄弟贪凉爽,常上碉楼三楼睡觉,那时整座楼也只有堂大伯,炯立伯爹住在一楼下边。又自抗日胜利后,1946年初,我出广州读书,从此以后就没有入过碉楼了。

康逸楼附屋东边,系我亲三爹立清及其大仔杰德(后客死异国)出资建的,给二仔超德结婚居住。超哥系恩中毕业后在乡教学早逝。超哥嫂改嫁再失婚,曾回大麻坪被拒入村,适遇战乱饥荒,最后流浪饿死路边。生有一女,由她三叔培德带出顺德,后定居香港。

附屋西边,系堂二伯立掌(他在早年,在途中被贼打伤至死的,所以我也只记得有个手指勾二伯娘啦。)的大仔的纲(客死异国)、二仔雅纲(他曾回唐,建间洋楼“雅庐”,婚后再出去,客死异国。)出资建的,给四仔进德结婚居住。进哥儿女满堂,个个事业有成。他曾随儿女长住广州。60年代,年老还乡,他见碉楼日久失修,有列缝(本是夯土楼,用石灰、黄坭、沙、禾草、黄糖混合夯实成墙的。),大家都认为是危房了,提出要拆掉三四楼,复盖保留二楼。并经在乡亲房同意,结果碉楼被拆掉了。到他两老先后去世,碉楼没了,附屋也人走楼空啦……。悲哉!

碉,楼一一华侨文化的瑰丽

在沙湖、君堂、圣堂、牛江、良西、平石等镇的许多旧村都可见这般碉楼。尤其是在开平,到处都见到成群的碉楼。据介绍,开平原有三千多间碉楼,到现今仍有1833间(红毛泥石屎楼占八成1474座,其次青砖楼、石楼和夯土楼,中西合璧,造型别致)。而且,经国务院和联合国,将“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碉楼,无愧为华侨文化的一颗瑰丽!是凝固的历史。

【供稿】卓越平和(卓平、尧德)

2019年6月,于恩城编辑

本文作者:何金德导演(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9209996472680967/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文化   香港   广州   历史   建筑   石楼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