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跟我读完一本书:《中国哲学简史》儒学三大家孔子、孟子、荀子(荀子是哪个学派创始人)

网络整理 2022-05-22 最新信息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让我们继续共读《中国哲学简史》,今天的主题是:先秦三大儒学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跟我读完一本书:《中国哲学简史》儒学三大家孔子、孟子、荀子


0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是中国第一位老师;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如下学派的治理理念,从孔子的“以政为德”的德治,到孟子所提出的“民贵君轻”的仁政,都反应了儒家学派的以德和礼治国的理念,而且孟子还明确提出了“人性本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意思是人性是向善的,就像水会往下流一样自然。

而后来的儒学大家荀子则有所不同,他是古代著名的“性恶论”的代表,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表现出来的善是由后天努力、环境、教育等外在因素约束自我而成的。但其实不管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强调了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所以殊途同归,重视后天教养是他们的人性论的共同点。

02

好了,在介绍三位儒学大家的思想和观点之前,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他们的一生。

跟我读完一本书:《中国哲学简史》儒学三大家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是宋国,在今天的河南一带。他出身贵族,血统高贵,他的父亲为了躲避宋国内乱才逃到鲁国定居。孔子虽然出生在鲁国,但在他知道了自己的家族渊源之后,常常回到宋国祭祖扫墓,至今在河南仍有孔子还乡祠,以纪念孔子慎终追远,还乡祭拜的行为。

孔夫子的一生过得并不如意,他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过着清贫而艰苦的生活,但孔夫子并没有因此消极对世,而是刻苦钻研,志在求学。他为人谦逊有礼,20岁时步入仕途,成为鲁国的地方小官。官虽小,孔夫子却勤勤恳恳,绝不懈怠。也是在这个阶段,他考虑到官学对百姓受教育条件的种种限制,开始自力开办私学,教授学生知识和道德品质。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在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他只好暂且逃离鲁国避难,从此开始了孔夫子在鲁国和齐、晋、卫、陈等其他国家之间的奔波游历之旅,直到他68岁才终于得归故土,于73岁去世。

跟我读完一本书:《中国哲学简史》儒学三大家孔子、孟子、荀子

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本名孟轲,是战国时期邹国人,在今天山东邹城一带。他的祖先是鲁国的贵族孟孙氏,孟孙氏衰落后,一部分人迁到了邹国,孟子就在哪里出生的,而到了孟子这代,他们家族也没有什么贵族光环了。所以,孟子其实和孔子差不多,是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孟轲在成为孟子之前,其实也是个熊孩子,好在他有一个精通教育心理学的母亲,传说孟子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懂得教育小孩的妈妈,有很多“孟母教子”的小故事。比如“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等等。在母亲的影响下,孟轲果然学有所成,接着他师从孔子的孙子的弟子,算起来是孔子的第四代传人。这时候的孟轲已经被尊称为孟子了,他也开始了自己的教育、游历之路。虽然孟子受到了列国的尊崇和礼遇,待遇比孔子那时候也强多了,可是他的思想基本没有被哪个国君推行。经过二十几年的游历,没有啥实际成果,于是归隐故土,和弟子们著书立说,写成了《孟子》一书。

跟我读完一本书:《中国哲学简史》儒学三大家孔子、孟子、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在今天的河北和山西一带。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13年。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儒学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荀卿”。和其他儒学家一样,荀子也曾游历各国,他的足迹遍布了赵国、齐国、秦国和楚国,可以说他后半生几乎都在四个诸侯国中流转。

他十五岁就游学到齐国,成为齐威、宣王时代开设的“稷下学宫”中最优秀的人。他一生三次游学齐国,很受齐襄王的器重,称他是“最为老师”,齐国曾三次聘荀子为“祭酒”,也就是该学宫的校长。他还应聘到秦国讲学论政,高度评价了秦国的治国理念。他做过赵国的上卿,后来又通过春申君的引荐,做了楚国的兰陵令,所谓兰陵令,相当于国家图书管的馆长,汉代称为兰台令史。后来,春申君被害,他被解雇回家,于大约公元前238年,逝于楚国兰陵。

03

好了,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三位儒学大家各自的思想观点。

说到儒家思想。那你知道为什么孔子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吗?其实,是因为当时孔子家族已经失去了贵族地位,他流落民间靠教授典籍为生,还靠在婚丧祭祀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这种人在当时称为“儒”,因此孔子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

那为什么儒家思想伟大?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从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治国伦理三个维度,构建起了一整套道德伦理思想体系。其核心的观念是“仁”,就是一个人内心有“仁爱之心”。在家庭伦理上,孔子主张“孝敬”。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仁就是爱人,而且应该将爱父母亲放在第一位。他也说:孝,德之始也。

在社会伦理上,孔子主张“泛爱”,要具有社会功德和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在治国伦理上,孔子提出了以 “礼”与“仁”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且孔子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就是要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比如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有一天齐景公问孔子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来很多人以此为借口,说孔子的儒家思想鼓吹阶级理念,但其实孔子的本意并非鼓吹阶级固化,意在教育每个人要安守好自己的本分,这样社会才能井然有序。

孟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义、礼、智。在《孟子·告子上》中对这个思想体系有一个阐述:“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也这是孟子性善论的核心,后来宋朝朱熹把它丰富为“人之初,性本善“,明朝王阳明又延伸为“致良知”。

而孟子所说“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是圣人,而是认为人性内有善的成分,如果不加以适当控制,就会因为环境变化通向恶。孟子将人的本性分为“四端”,或者说叫四种常德:仁、义、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像种子一样深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这四端。

在孟子的治国思想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王在最后。孟子认为君王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这是一种典型的“民本思想”。孟子的这个治国思想,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比如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创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了以 “礼”与“仁”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而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总之,“性善论”和以民本思想为基础的“仁政”是孟子哲学思想的两个重要标签,同时,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作为为其基石的。

荀子是先秦时期三位大儒之一,他极力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自认为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继承人,他学识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在他所著的《荀子》一书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不再将“天”“天命”“天道”神化,打破了“天道”的封建迷信,反对信仰鬼神。主张“天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且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但是有迹可循,只要按照自然规律去行事即可。荀子认为,宇宙的三种势力:天、地、人,都是同样重要的,他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天地人各有其特殊的职责,人的主要职责是利用天地的东西,以创造自己的文化。荀子之前的儒家思想认为,要成为圣人就必须“知天”,而荀子则正好相反,认为唯有圣人可以不求于天。这是一种典型的唯物主义思想。

所谓唯物主义,就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不是由超自然“神”或神秘力量创造的,肯定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所提出的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泰勒斯则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而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是由水、土、火、气四种元素所构成的。我国古代也有“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关于荀子的哲学思想,其中性恶论是最著名的。荀子说人性本恶,并不是说人的本性不可更改,其实他更强调的是从恶到善的过程,也就是非常重视后天的教养。他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也正因为如此,人在宇宙中与天地万物是同等重要的。

荀子的另外一个思想贡献,在于他对道德的起源进行了论证,他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论证。

第一,荀子提出,人们不可能没有某种社会组织而生活,我们都需要相互合作,有合作就有争斗,荀子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比争”,意思是人人都有贪欲,如果他们都想得到同一样东西,那这样东西比如就会越来越少,少了就会发生争斗。因此人们的行为需要规范。这就是“礼”。儒家一般重视礼,荀子也特别强调礼。人们必须一起生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是确定这种限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就是道德,违礼而行就是不道德。

第二,荀子从“自然的”和“人为的”论述道德存在的原因。他指出禽兽有父子,有雌雄,这是自然的。至于父子之情,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

因此荀子从人的欲望,以及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两个方面,论述了道德存在的必要性。

好了,今天简单介绍了先秦三位儒学大家的生平和核心思想观点。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上下传承了几千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化,而且已经深深印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今天的介绍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关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更多内容,继续关注小播读书“跟我读完一本书”系列。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

Tags:孟子   儒学   伦理   中国哲学简史   荀子   孔子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