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五代名人录:孤忠丹诚贤宦张承业,用后半生去做一件最艰难的事情(五代十国女名人)

网络整理 2022-05-28 最新信息

《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问程婴,“立孤与死难,二者孰难?”程婴回答死容易。公孙杵臼就和程婴分工,容易的事情公孙杵臼去做,程婴去做抚养赵氏孤儿这件难事。

唐代最有名气的宦官应该是高力士,他陪着李隆基死去,被后人称为“千古贤宦第一人”,这明显是过誉了,高力士仅有忠诚二字可取。与之相比,大唐真正的第一贤宦应该是唐末张承业,唐王朝灭亡后他没有选择去死,而是用后半生去做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复兴大唐,甚至险些成功。

后人对张承业评价极高,但我个人认为,这些评价都是强调张承业的孤忠丹诚,而张承业更可贵的智慧和坚韧并未提及,这个身体不完整的宦官,颇有春秋士人之风,虽然最后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但他尽力了。

五代名人录:孤忠丹诚贤宦张承业,用后半生去做一件最艰难的事情

【平淡的前半生】

张承业在大唐帝国算不上得意,四十多岁才混了一身紫衣服穿,勉强算是高级宦官。后来长安周边的藩镇反叛,张承业被派去联络南下勤王的李克用,并在李克用军中临时担任监军职务。

这明显是个苦差事,李克用桀骜不驯,又是异族沙陀出身,朝中掌权大臣们对李克用又是惧怕又要依仗,估计其他人都不愿意去。但也正是这个机会,张承业才和李克用搭上了关系,并因此被派到李克用河东军中担任监军一职,在这里渡过了他的后半生。

李克用是个顺毛驴脾气,但对身边人都不错,包括朱温假借皇帝名义让天下藩镇杀掉宦官监军,李克用都把张承业藏了起来,随便找个死囚砍了脑袋充数。等到朱温杀掉唐昭宗反意暴露,李克用更是把张承业正大光明的任命为河东监军,“待之加厚,承业亦为之竭力”。

张承业已经是个六十岁的老人了,朝廷这个样子回去就是一个死,要是能辅佐李克用灭掉朱温复兴大唐,张承业也就一生知足了。

五代名人录:孤忠丹诚贤宦张承业,用后半生去做一件最艰难的事情

(历史上的宦官画像都是这幅形象)


【让李存勖坐稳晋王位置,只是张承业的第一个目标】

这时是朱温势力最盛、李克用晋王体系最衰弱的一段时期,李克用又在不久后去世,临死前把儿子李存勖托付给张承业,《旧五代史》记载,张承业“奉遗顾,爰立嗣王,平内难,策略居多”。

这句话完全没有体现出当时李存勖以及整个晋王体系面临的重大危机,实际上这段时间张承业就做了一件大事,支持并协助李存勖杀掉了叔父李克宁,让晋王体系没有因内部争权而衰落分裂甚至倒向后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张承业改变了唐末五代历史。

具体过程中,各种史书都说李克宁有夺了晋王位置投靠后梁的想法,实际上这一点并不重要,关键是李克用去世后“军中之事,无大小皆决克宁”,李存勖相当于是个空头晋王。这种情况下,冲突早晚会发生,中晚唐时期藩镇中叔叔伯伯抢了侄儿位置的事情屡见不鲜,虽然不排除李克宁准备扶上马送一程、过几年让李存勖再正式接手权力的可能性,但大概率事件是李克宁杀掉李存勖或者反之。对于河东诸将领来说,这是老李家的家事,一般不会过多参与,而张承业这个外人支持哪一方,就会成为天平上的重要砝码。

李克宁与张承业关系不好,原因无非几方面:李克宁觉得张承业是朱温屠刀下的漏网之鱼,又是以外人身份进入晋王体系核心决策层,监军是领军将领天然的对头,设立监军就是为了监督、制衡用的,张承业可能会对李克用留面子,但对李克宁未必。更重要的一点,二人在对朱温是战是和的态度可能会有根本区别,两个人的关系能好才怪了。甚至矛盾已经表面化,李克宁对张承业“诮让”,说话经常夹枪带棒。

于是,无论从为大唐尽忠的角度,还是从对得起李克用临终嘱托的角度,甚至仅仅是为了找个能够安心养老的地方,张承业都有足够的理由弄翻李克宁,只有李存勖真正成为晋王,张承业才能在河东立住脚,并实现消灭朱温复兴大唐的崇高目标。

之后,张承业、李存勖合力,轻易就给李克宁设了一个鸿门宴,李克宁在酒宴上被甲士生擒,之后连同党羽一并砍了脑袋,让李存勖没了晋王位置的最大威胁。单纯从这个结果上来看,李克宁也不具备在五代乱世脱颖而出的能力,缺乏足够的警惕性,死了就死了吧。

五代名人录:孤忠丹诚贤宦张承业,用后半生去做一件最艰难的事情

(唐代虎符)


李存勖想要坐稳晋王位置,单纯杀人立威还不够,施恩同样重要。

张承业随后建议李存勖要积极解救被朱温围困在潞州的大将李嗣昭,这不但是李克用去世前的遗命,也是李存勖收拢军心的必由之路,否则坐视大将李嗣昭被围攻致死,李存勖在河东军中就彻底没有话语权了。

运气也站在李存勖一边,朱温主力撤离了潞州,只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围攻。趁此良机,李存勖亲自率领晋军精锐南下,破了后梁军对潞州的夹寨之围,不但救出了被困多时弹尽粮绝的李嗣昭,还重新稳固了河东地区的防御态势。

夹寨之战成了李存勖的成名战,朱温甚至发出了“生子当如李亚子”的感叹,在此之后,李存勖才真正成为晋王,得以南灭后梁、北逐契丹、建立后唐帝国。

不过,这只是张承业复兴大唐目标的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

五代名人录:孤忠丹诚贤宦张承业,用后半生去做一件最艰难的事情

(后唐庄宗李存勖)


【晋王体系可比汉之萧何的内政第一人】

潞州夹寨之战后,李存勖蛰伏了三年之久,一直在苦练内功,不但通过各种种田流政策使河东“境内大治”,更是整训士卒,打造了一支足以与天下群雄争霸的精兵。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张承业的具体事迹,但作为河东军政决策班子核心人员之一,张承业必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否则李存勖这些沙陀族人哪里懂得那些内政方面的施政措施。

包括后来李存勖冲出山西与后梁争夺河北,常年在外征战,河东大本营的军政事务全部委托给张承业。张承业也是尽心尽力当好了这个大管家,“积聚庾帑,收兵市马,招怀流散,劝课农桑,成是霸基者,承业之忠力也。”从这一点上来看,把张承业比作汉之萧何并不为过。

张承业与李存勖私人关系也很好,应该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李存勖也对张承业非常尊重,“兄事之,亲幸承业私第,升堂拜母,赐遗优厚”,史书上记载李存勖把张承业称为“七哥”。

按理说他两人差着辈分呢,张承业不但比李存勖年长近四十岁,比李克用都大了十岁,不过毕竟李克用父子是亲王爵位,而张承业的身份从在军中任监军的角度,可以算是河东第二人,但如果从宦官身份来看,他又只是一个李唐王室的家奴,所以估计是双方各让了一步,李存勖把张承业当哥哥对待应该也不算失礼。

张承业也非常自觉,严格要求身边亲人,他的一个侄子杀人犯了死罪,张承业立刻把这个侄子杀掉,李存勖想救人都没来得及。宦官不能生育,侄子就是血缘关系最近的晚辈,张承业此举绝对可以算得上大公无私了。

五代名人录:孤忠丹诚贤宦张承业,用后半生去做一件最艰难的事情

(唐乾陵石像)


在军事方面,张承业的水平应该只能算是一般,不过张承业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人的眼光独到,知道哪个将领的意见是正确的,这一点在梁晋争霸的转折点战役柏乡之战时得以充分表现。

当时李存勖亲自率领晋军与后梁军在河北柏乡决战,后梁军兵力占优,晋军骑兵具有优势。晋军大将周德威建议李存勖不要急于与后梁军决战,而是应该适当拉开距离,利用骑兵优势袭扰,以创造最有利的战机。李存勖虽然是个优秀的将领,但与周德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觉得周德威胆小,气呼呼的不接受这个建议,躲到寝帐中不见任何人。

张承业完全理解了周德威的想法,而且他的年龄、身份也是最适合打破这个僵局的人,就倚老卖老的进了李存勖的寝帐,简单几句话,让李存勖接受了周德威的建议。李存勖也未必不知道周德威的建议是正确的,只是年轻气盛,又是晋王之尊,被周德威否了脸上挂不住。张承业一来,李存勖有了台阶下,自然从谏如流,才有了柏乡大战尽灭后梁精锐,扭转了梁晋争霸的被动局面。

立足河北只是张承业复兴大唐的第二阶段目标,后面的路仍然很长。

五代名人录:孤忠丹诚贤宦张承业,用后半生去做一件最艰难的事情


【冲突】

事情管多了就会得罪人,尤其李存勖远在河北,一些被张承业管束过的李家人就在背后说坏话,李存勖和张承业有过一次严重冲突。

事情发生在后梁贞明三年(917)冬天,之前李存勖不但在晋梁河北大决战中取胜,彻底把后梁军逐出河北,还击退了契丹耶律阿保机的大举入侵,声势一时无两,正在准备渡过黄河与后梁决战,也就是说,正是最飘的时候。

快过年了李存勖回晋阳修整,想支用一些钱财赌博玩儿,并想赏赐给陪他玩儿的“伶人”,结果这个事情到张承业那里审批没通过。宠信戏子是李存勖的老毛病,从小到大一直如此,最后自己也死在戏子手中,还是读书读的少。

根据正史记载,李存勖在张承业办公的钱库衙门摆了酒宴,酒席上让自己的长子李继岌给张承业跳舞助兴,当时李继岌估计也就十来岁,酒酣耳热之时让个半大孩子表演节目应该不算有违礼制。张承业这个长辈看了节目就要给礼物,于是张承业拿了一条玉带、一匹马送给李继岌。

李存勖借机发难,指着钱库中的一堆堆钱币说,这孩子没钱花了,“七哥”你给一堆,那两件东西不够。张承业起身行礼说,两件礼物是用我自己俸禄买的,给孩子没问题,钱财是大王的公款,是用来养活军队的,“不敢以公物为私礼也”。

李存勖不高兴了,借着酒劲说了几句过头的话,这几句史书中没有记载,估计非常过分。

张承业立刻反驳,先说了一句,“臣老敕使”,我是大唐皇帝派来的,意思是说我不是你李家的臣子,你没资格对我这样,当然,张承业这句话说的也有些过头了。之后张承业继续说,这钱是为了大王的基业,你要自己糟蹋,“财尽兵散,一事无成!

双方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李存勖大怒,要手下人拿剑砍人,张承业拉着李存勖的衣服让他杀,周围还有个人拉偏架,就是原本朱温部下投降过来的阎宝。张承业对李存勖还留几分余地,对阎宝毫不客气,不但痛骂还动手就打,也不知道这七十岁的老头哪里来的这么大火气。

五代名人录:孤忠丹诚贤宦张承业,用后半生去做一件最艰难的事情

(别挑钱币上的文字,配图就是意思一下)

动静闹大了,李存勖的太后母亲听说儿子喝酒闹事,就召李存勖入宫,李存勖怕他妈,也知道自己不占理,就向张承业赔礼道歉,自己喝了四大杯酒,张承业竟然一口不喝。李克用娶的几个媳妇真是不错,都很明白道理,太后先是派人向张承业赔礼道歉,第二天又带着李存勖这个三十多岁的熊孩子去张承业家慰问。

但这个裂痕应该是留下了,“自是私谒几绝”,基本上没了私人往来。李存勖给张承业加封的“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燕国公”一系列头衔,张承业也是坚决拒绝,“但称唐官以至终身”。

实际上这是双方长期矛盾积累下的一次爆发,李存勖虽然也算是一代人杰,但毛病多多,尤其与后梁河北战事胜利让李存勖更是膨胀,对于老是给自己约束的张承业开始表示不满。

同样,这也是张承业对李存勖不满的一次集中爆发,年过七十的张承业活不了几年了,李存勖再胡闹,张承业就没有机会看到大仇得报、大唐复兴了。

果然,第二年,李存勖在河南胡柳陂与后梁决战时先败后胜,损失不小,严重影响了晋军的前进步伐。张承业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在晋阳继续努力做自己的事情。

也许,到了这时,张承业意识到复兴大唐已经不可能,只能退一步,李存勖能灭了后梁为大唐报仇就足够了。

五代名人录:孤忠丹诚贤宦张承业,用后半生去做一件最艰难的事情


【最后一次努力】

后梁龙德元年(921年),李存勖意图称帝的想法让张承业坐不住了,从晋阳赶往河北当面劝谏李存勖,准备再做最后一次努力。这时,距离张承业复兴大唐的目标只有一步距离,能否成功只在李存勖一念之间。

张承业建议李存勖不要着急称帝,而是在灭后梁后拥立李唐宗室后人为帝,然后消灭吴蜀二国一统天下,这时李存勖家族的根基牢固,获得天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张承业并非是不明世事、非黑即白的糊涂人,对当时局势及天下人心都有清醒的认识,甚至连“虽使高祖、太宗复生,谁敢居王上者?让之愈久则得之愈坚”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你李存勖只要做到这些,即使李渊、李世民复生也不敢位居你之上。尤其后半句,你越是功劳深厚,你李家将来获得天下基础越是牢固。

这时的张承业,已经知道无法阻止李存勖称帝了,只是想推迟这一进程,可惜李存勖没有接受。

张承业无奈,哭着说了最后一句,“诸侯血战,本为唐家,今王自取之,误老奴矣!”这句话中应该还有一层意思,万一李存勖退后一步与后梁妥协,梁晋就成了共同瓜分大唐江山的叛臣,张承业后半生就是在为虎作伥,这才是张承业真正恐惧的事情。

这时,只能看李存勖如何选择了,张承业已经无能为力。之后,张承业回到晋阳府邸一病不起,一年多之后的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十一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张承业去世后不到半年,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帝国;

张承业去世后十一个月,李存勖攻入后梁都城大梁城,后梁末代皇帝朱友贞身死。

五代名人录:孤忠丹诚贤宦张承业,用后半生去做一件最艰难的事情

张承业人生的最后一年应该是在期盼和恐惧中度过的。

自己殚精竭虑辅佐李存勖,算是对得起李克用的庇护、知遇之恩了。不过张承业并非晋人,而是在大唐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唐人,当的也一直是大唐的官,国家的恩情如何能报?张承业可不是那种视国家为无物、认为一切成就都是靠自己努力的现代人,万一李存勖走出与后梁媾和的那一步,自己就成了大唐的罪人。同时,李存勖只要一天没有称帝,张承业就有希望,万一李存勖接受了自己的建议,真的复兴大唐了呢?

就是在这种纠结当中,张承业离开了这个世界,幸运的是李存勖还是灭了后梁,报了大唐灭亡的仇,实现了张承业的部分人生目标。

李存勖没有接受张承业延缓称帝的建议,毕竟让李存勖能够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等到一切水到渠成未免有些太困难了,被成功学蛊惑的只看眼前的人从古到今都很普遍。而李存勖建立的后唐帝国只存续了一十四年就轰然倒塌,未必不是根基不牢固的原因,甚至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张承业这个老宦官,双眼并未昏花,也许早早的就看穿了这一切。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Tags:唐庄宗   程婴   朱温   公孙杵臼   李克用   唐朝   旧五代史   高力士   赵氏孤儿   唐昭宗   辽朝   后唐   萧何   我在宫里做厨师   服装   长安   唐玄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