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端午 - 粽子历史大起底,它比屈原辈分大(粽子别名叫什么)

网络整理 2022-05-29 最新信息

又是一年端午节,首先祝大家端午安康!说到端午节呢,大家通常想到的就是两件事,一是屈原投江的故事,第二呢,就是吃粽子。今时今日的粽子,成了端午的代称,大家更是把端午节称为“粽子节”,那么粽子是什么时候和端午结缘的?我们如今吃的粽子,它的样子和味道演化至今,又经历了哪些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端午 | 粽子历史大起底,它比屈原辈分大

在南北朝时期的《续齐谐记》中记载,当时吃粽子是因为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缘故,这也成为流传至今最普遍的一种说法。不过这也仅仅是粽子起源的说法之一,有学者就认为,历史上的粽子实际要比端午节出现的时间更早。

最早出现的粽子雏形

关于最早的粽子,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人类的先祖发明用火后,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可以算是粽子最初的雏形。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更像粽子了。

端午 | 粽子历史大起底,它比屈原辈分大

春秋:“角黍”一词的出现

春秋时期粽子有了自己最初的名字“角黍”。这个名字取自粽子的三角形状,之所以是三角形,最初的用途就是模仿牛角,春秋时期有牛角祭神的习俗,粽子就可以说是牛角祭神的替代品。所谓“角黍”,“角”描述的是粽子的形状,而“黍”则是描述的粽子的馅料,“黍”是我国最早用作耕作的植物之一,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黄米。

“角黍”其实在这一时期还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用菰叶(茭白叶)包裹黍米的角粽,另外一种则是竹筒盛装黍米的筒粽。角粽多见于北方,而南方则流行筒粽。

端午 | 粽子历史大起底,它比屈原辈分大


晋代:粽子正式定为端午食物

到了晋代,粽子正式定为端午节食物,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包裹粽子,纪念屈原的典故就从这里来。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黍米外,还添加了珍禽兽肉以及部分中药材,粽子的品种开始增多。

端午 | 粽子历史大起底,它比屈原辈分大


南北朝:角粽独大,筒粽渐消失

南北朝末期,筒粽逐步在民间消失,角粽成为一家独大的粽子代言人,因为在我国广大的北方,要制作筒粽在取材(竹子)方面可不容易。当然角粽在取代筒粽的同时,自身也根据南北地域差异做了改变,在包裹粽子的叶子种类有了很大的拓展,兼容了南北的材料差异,从最初的菰叶(茭白叶)发展到荷叶、芭蕉叶、箬叶、芦苇叶等。

端午 | 粽子历史大起底,它比屈原辈分大


唐宋:糯米替黍米,蜜饯果入粽

进入唐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已经扩展到大江南北。唐玄宗时期,宫中每到端午节都要制作角黍,摆粽子宴。官府参与端午吃粽子的风气,在唐宋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也是从唐代开始,粽子的形状出现菱形和锥形,粽子的味道和品种不断丰富,当然最重要的一个变化:糯米逐步取代黍米,成为了粽子的主料。比起黍米,糯米更香更软,有利于粽子的进一步普及。

端午 | 粽子历史大起底,它比屈原辈分大

在宋代,粽子的味道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特别是甜口粽子。首先是把蜜饯果干引入粽子馅料领域,同时也开始流行把糖蜜淋在粽子上吃的吃法。北宋大文豪苏轼就在诗里写到“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另外在宋代,我国的蔗糖产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为甜粽子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端午 | 粽子历史大起底,它比屈原辈分大

明清:附加料入粽,火腿粽出现

进入明清时期,甜粽子又得到了进一步扩展,豆沙、松子、核桃、枣泥等纷纷加入了甜粽子附加料序列。火腿粽子则是咸粽子的代表,清代著名美食家袁牧评价说:火腿粽子吃起来滑腻温柔,肉与米化。

端午 | 粽子历史大起底,它比屈原辈分大

粽子的存在不仅仅是纪念屈原,也不仅仅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它更是作为端午的文化象征符号,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

Tags:粽子   端午节   屈原   我在宫里做厨师   南北朝   春秋战国   蜜饯   晋朝   宋朝   春秋时期   北宋   文化   豆沙   竹子   黍子   清朝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