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元曲:文学史上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典范(元曲的特点和风格)

网络整理 2022-05-30 最新信息

元曲:文学史上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典范

元曲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的出现或许是与当时的统治阶级有关,又或许是与汉语的语言发展演变有关。它的写作语言特的不同于宋词,不同于唐诗,更与生涩难懂的上古汉语有着莫大的区别,它是一种语言上的过渡形式。

写此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探讨元曲中白话文、俗语及方言的出现,经过收集和查阅相关材料表明,元曲的文字书写中有重要的突破和价值。

中国文化起源早,最久远的暂且不说,我们都知道,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是一个时代精神的文艺特征。可怜《元曲》文学史仅做粗略提及,最著名的的元曲家也不曾在正史中有个略传。从前读过一点的《古文观止》,实在料不到编者是如何作想的,在整本书中对元朝的文艺作品只字未提,还有就是号称包罗古今的《四库全书》,除了几种元人的小令套数以外,对于元曲的记载也未曾做记录。

由此可见,元曲的环境挺恶劣的

但元曲有其自身不菲的价值,它在写作的语言形式多不同于其他的几种文体,它才是真正的雅俗共赏的典范,它还打破正统的语言形式,在元曲的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口语俗语,但这些正是其特色及价值的体现,现在的人们也越来越能接受这种语言形式。

元曲:文学史上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典范

元曲写作中的雅文字

(一)写情的语言文字特色

1、爱情

早在《诗经》的十五国风中人们就开始歌唱爱情,唐宋时期诗词中对爱情的描写更是丰富细腻,甚至词的"本色当行"也着重体现为"女人"与"酒",然则元曲中写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文字,远比诗词的描写俏皮大方得多。诗过谨,词过艳,读起来似乎给人一种"此情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爱"的距离感,而元曲对爱情的描写则贴己得多。

正如贺昌群在《元曲概论》一书中说"中国文学因受数千年礼教的束缚,无论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虽然都具有丰富的时代精神,而每一个'情'字,却都未有深刻的描写,尽情的抒发,元曲打破了这种桎梏,把男女相悦心灵的深处,赤裸裸地表现出来,这点是元曲最大的成功,值得我们大书特书",也的确是这样呢。

读这一首小令:

《双调•潘妃曲》"带月披星担惊怕,久立纱窗下,等候他。蓦听得门外地皮儿踏,则道是冤家,原来风动荼蘼架"。

在这里有月夜、星星、纱窗、荼蘼架等美好的意象,让人觉得更美的是这个女子内心情感的起伏,先是担着"惊怕"等心上人,正直想念的时候"蓦听得地皮儿踏",心甚欢喜"则道是冤家",喜出门相迎时,却是"风动了荼蘼架",毫不纠结毫不失落的一场意外。

另外还有这样一首情意浓浓的小令:

《仙吕•一半儿•题情》:"多情多绪小冤家,拖逗得人来憔悴煞。说来的话先瞒过咱。怎知他,一半儿真实一半儿假"。

在元曲的描写中,人们习惯称自己的心上人为"小冤家",而在此前的艺术作品中对心上人的称呼有"伊人"、"佳人"、"子"、"君",这些称呼带有一些尊敬的含义,在爱情中显得规矩,拘谨,但爱情中的青年男女往往是打情骂俏来得多,此"小冤家"才是对另一伴贴切到位的昵称了。

元曲:文学史上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典范

2.相思

写与相思之情的句子也很美,如这首: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此曲韵律和谐,风格优雅,运用了对仗、重复、排比等手法,在形式技巧上极具匠心。此曲六句皆对,这种多句相对的形式,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为"联珠对",曲中一二句与三四句各成对偶,也是句内对,即每句内亦可构成对偶,如"怕黄昏"对"又黄昏","新啼痕"对"旧啼痕","断肠人"对"断肠人",,全篇对偶,工整奇特。曲中频用叠词,使得情意绵绵,忧郁婉转的特殊格调。"遥山隐隐"、"远水粼粼""飞绵滚滚"、"醉脸醺醺"、"香风阵阵"、"暮雨纷纷",此景此情,皆在这几个词中潇洒体现。

3.离愁

再者就是离愁之情,词中写离愁的佳作要数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了,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把离别中各种复杂的情绪全然托出。元曲中有这样一首小令与《雨霖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便是关汉卿的《双调•沉醉东风》:"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离别在即,此刻"咫尺",但一转身便"天南地北",你走后的场景是"霎时间月缺花飞",比起"今宵酒醒何处",不得说不说别有另一份伤感在里面。"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就算我对你有千般不舍,但我仍然祝福你前程万里,这里多了几分豁达与洒脱。

元曲:文学史上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典范

(二)写景的语言文字特色

元曲中对景物的描写也是精湛得很。细读这样一些小令,也别有一番醉意,《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夕阳下,酒旗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美景,短短三十多个字就把一副惬意的黄昏美景呈现在读者眼前,意境也不输于诗词。夕阳、宁静的酒家、晚归的船只、桥头的摊主、晚风、落花流水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副黄昏美景。这首小令也合乎韵律,虽然只几个简单的句子,但也未失韵律,闲,岸,晚,散几个字巧用韵却不影响文意,不牵强,用得既准又美。

再如《双调•沉醉东风•秋景》:"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双调•落梅风•秋景》:"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黄莺乱啼蝴蝶舞,几秋千打将春去。",《双调•落梅风》:"斜阳外,春雨足,风吹皱一池寒玉。画楼中有人情正苦,杜鹃声莫啼归去。"。这些写景的小令意境也很漂亮,元曲作家们善于用典,将情与景很好的融在一起。

元曲:文学史上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典范

元曲写作中的俗文字

元曲写作中的语言形式相当丰富也相当复杂,由于外来语言的融入,使汉语的体系及风格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元曲吸收了不少蒙古语的词汇。今人隋树森所编的《全元散曲》及明人张禄所编著的《词林摘艳》等为例,目前确定有"也么哥"、"兀的"、"兀剌"、"椅的"、"忙古歹"、"火里赤"等蒙古语,这些看似不符合汉语规则的词出现在元曲的书写中,一定程度上俗化元曲。

另外元曲中还大量运用了方言及口语化的词语,少数作品中还存在一些俚语,在作品中显得泼辣,幽默搞笑,使得元曲高雅不起来,由此沦为俗列。

元曲:文学史上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典范

(一)外来语的语言文字特色

1、兀的

不少元曲作家都运用到了这个外来的词汇。如马致远《双调•蟾宫曲》:"韩信功兀的般正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刘时中《南吕•一枝花•罗帕传情》:"争奈我书房无个顿放处,兀的不费煞我这神思",张可久《仙吕•锦橙梅》:"颤巍巍的插著翠花,宽绰绰的穿著轻纱,兀的不风韵煞人乜"。

"兀的wù de"一词在散曲和杂剧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它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作"这些"、"这些人"、"这里"讲。然而,若在曲中将"兀的"直接换成汉字"这些"、"这里",其独特的味道便失去了,虽说俗了点,但它在这样的语境中却是另一种美的体现。

2、也么哥

"也么哥"一词在元曲中使用得频繁,如周文质《正宫•叨叨令•自叹•其二》:"世间多少伤心处,人面不知归何处,望不见也么哥,望不见也么哥,绿窗空对花深处。",曾瑞《正宫•端正好•自序》:"快活也么哥,快活也么哥,且潜居抱道随缘过"。

"也么哥yěmógē"在元曲中通常是虚词用,无实在意义,也可用作"什么"来讲,如同《楚辞》中的"兮"字的用法。外来语的使用使得元曲的语言更为活泼和生动。

元曲:文学史上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典范

(二)口语方言及俚语的使用

1、口语

以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为例: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这段文字堪称元曲中的经典,其文学艺术性暂且不说,单看其语言形式就足以惊煞读者,这段文字运用了连串排比句式和连环句式,还用了大量单个的动词,如:蒸、煮、锤、炒、锄、斫、落、歪、瘸、折等等。整篇通俗易懂,无华丽辞藻,大量使用口语,使得人物形象深刻鲜明,情绪表达淋漓尽致。

2、方言

方言在元曲中的使用非常普遍,《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见一颩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

这几句话里就用了五个方言词,第一个"一颩 biāo人马"指的是一大队人马,第二个"劈头里"意如"劈头""打头""当头",第三个"白胡阑"句:指月旗。第四个"胡阑"是个合音词,"环"的合音,即圆圈。第五个"迎霜兔",在方言里指玉兔,红曲连"句:指日旗。第六个"曲连",这是一个合音词,为"圈"的合音,即红圈。

3、俚语

马致远的《般步调•耍孩儿•借马》中有这么三句话运用了俚语:"我沉吟了半晌语不语,不晓事颓人知不知。他又不是不精细,道不得'他人弓莫挽,他人马休骑。'"。"有口话你明明记:饱时休走,饮时休驰。"。"忒下的,忒下的。恰才说来的话君专记,一口气不违借与了你"。

这里的"他人弓莫挽,他人马莫骑"、"饱时休走,饮时休驰"和"忒下的,忒下的"皆是俚语。俚语(lǐyǔ),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地域性强,较生活化。

元曲:文学史上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典范

郑骞的"词与曲是孪生兄弟,词是翩翩佳公子,曲则带有恶少的气息"一句描述得极佳。的确也是这样,读词给人一种高雅柔婉的体验,而读曲则给人一种痞子似的调侃似的霸道的欣赏与乐趣。

Tags:文学   艺术   诗经   诗歌   楚辞   文化   恋爱   朱权   散曲   我用民歌献祖国   文章   美好   一直在身边   关汉卿   柳永   元朝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