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群众文艺qq游戏慧眼神探原来可以这么精彩!

网络整理 2017-06-02 本地信息
(原标题:群众文艺原来可以这么精彩!)

南方日报记者周豫实习生韩梦菲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李细华

本期导读

“粤沪渝陕群星奖作品惠民交流巡演广东行”活动自5月22日启动以来,已先后在广州、东莞、中山、深圳、茂名5市举行,并于5月27日晚在佛山顺利收官。

在这次巡演中,一些广东本土作品不仅题材丰富、接地气,更变得越来越“时髦”,越来越别具新意。这些节目或将对口快板等传统艺术“年轻化”,或将南音、咸水歌等非遗项目“时尚化”,或将现代舞进行“生活化”的包装,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在这些作品的创意背后,广东的群众文艺创作也正逐步走向成熟。一直以来,广东都在探索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让百姓享受实实在在的文化民生,群众文艺创作和表演的水平持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1

七旬老人快板书

讲述“珠海好人”故事

“快板一打响连天,诸位君子听我言。”

在过去,山东快板书(又称“快书”)一度相当风行,尤其是在北方,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上世纪70年代陈文治曾在广州军区文工团曲艺队担任演员,转业后坚持曲艺表演和创作活动,作品多次获奖。“我就想着也能在广东这片土地开拓快板书的演出市场,壮大表演队伍。”陈文治说。

这次陈文治表演的《遗产》是根据珠海市道德模范奖、“中国好人”——谭银意老人临终托孤的真实事件而创作的。谭银意年近五旬之时收养了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弃婴詹礼有,半个多世纪以来,谭银意一直将养子视如己出,悉心照顾其饮食起居,直到垂暮之年仍对养子不离不弃。

有一次,陈文治偶然听说了谭银意老人的故事,就一直想着为老人家专门写一个本子。

“正能量”故事想要变成大众爱听的“段子”,靠过去“老一套”是行不通的。陈文治和搭档吴伶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在过去,山东快板书多是一个人表演,力求发挥快板书语言流畅、唱词上口、动听悦耳的特色。而这一次,他们想通过两个人“对口”说书的形式,进一步融进表演来刻画人物。

与陈文治的部队经历不同,吴伶插过队、务过农,做过民办教师,还担任过歌舞团、音乐剧团的团长,退休后一直在珠海艺术学院任教。丰富的从业经历让他的表演很富生活气息,能摸准观众的“笑点”和“痛点”。

两位花甲老人不仅台风稳健,特点鲜明,而且表演真挚感人,人物塑造生动鲜活。《遗产》首先在广东省戏剧曲艺花会上一炮打响,夺得金奖,并代表广东出征,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决赛,和来自全国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同台竞技,最终从全国5000多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闯入决赛。这个讲述“广东故事”的节目更走出了广东,在全国各地说唱艺人的盛会——马街书会亮相,得了全国曲艺界行家专家的一致认可。

“这个作品绝对不是为参赛而创作的,它源自民间,来自生活。在珠海本地,这个段子的演出频率非常高,像送戏下乡、道德模范事迹宣讲等等活动,很多主办单位都愿意邀请我们去表演。”吴伶说。

受影视等娱乐方式的冲击,传统的快板书表演也遇到了传承的问题。“没想到通过改编,快板书也能变成段子,主旋律的东西也能这么好玩、好听、好看。”巡演现场,一位90后观众认为,快板书的创作也应该紧跟时代脚步,反映社会问题,“我想这个节目代表了传统曲艺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吧。”

据吴伶介绍,目前除了广州,深圳、珠海都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北方曲艺培训机构,在青少年兴趣培养上更是初具规模。“看到喜欢快板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很欣慰,创作快板书要讲究合辙押韵,除了口齿清晰,更要对其他的种类艺术兼收并济、融会贯通。”吴伶说。

无论哪个时代,表演者的灵感和表达都无法脱离当下最鲜活的人、事、物,这正是群众文艺最大的优势所在。正如吴伶所言,说、唱、演俱佳,加上现实生活的滋养,这样的作品才会有“感人的力度”。

2

“森林缪斯”唱“咸水歌”

展现岭南水乡画卷

当东莞水乡爱情故事遇上音乐舞台剧,当传统“咸水歌”融合现代流行音乐,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来自东莞莞城的“森林缪斯”组合带来的《水墨乡情》就以水乡地区的咸水歌为核心要素,融合了现代流行音乐,用浅吟低唱带领现场观众走进了一幅岭南水乡的水墨画卷。

“森林缪斯”组合成立于2012年初,是以莞城街道群文干部为主的女声重唱组合,以精品化、原创化为定位,非常强调在作品的创作和演唱上融入当地元素。2013年,该组合演唱的“新客家山歌”系列,就曾将传统客家山歌融入流行元素和现代歌唱技巧,使歌曲新颖清纯又富有民族特色,让听者耳目一新。

据组合成员们透露,一开始《水墨乡情》这个作品只是想单纯地展现演唱者的声音,几乎没有舞蹈、舞美的元素。“最开始表演的时候,我们背后只有一块黑幕,后来通过不断地参加比赛,不断接受评委、专家的修改意见,我们才逐渐找到了让音乐和视觉、舞美有机融合的路子。”

《水墨乡情》历经了三年打磨、五次修改,力争视听效果的尽善尽美。“岭南水乡与江南水乡不同,岭南水乡是田园水乡,更有乡土气息。唱法上既需要融合咸水歌的音乐元素,又要与现代流行音乐的小曲模式相结合,还需要采用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表演方式,用一种倾诉、轻吟的旋律,唱出水上人家的地方特色。”莞城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军评价说。

歌词作者何超群在写作时也非常讲究。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爱情是个永不落幕的主题,舞台表现除了美景更需要有故事,故事需要表达的技巧,点到为止,最终传达给观众美的感受。”

青春靓丽的女生,烟雨朦胧的画面,悠扬的岭南传统歌谣……演出结束后,有不少观众特意赶到后台与来自这群东莞的“森林缪斯”合影留念。

“好的群众艺术作品一定要强调地方特色与专业精神,精品一定是雅俗共赏的,集思想性、技术性、艺术性与群众性于一体。”据李晓军介绍,作为一个外来务工人员众多的城市,东莞的文化氛围相当浓厚,群众文艺团队就对此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东莞的声乐、合唱类团体表现尤为活跃,在国家、省市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

接下来,《水墨乡情》计划改造成一个时长为一个半小时的舞台剧,更添加历史元素,以歌、舞、影、画的综合形式,展现岭南水乡风情。“咸水歌是亟待传承的文化资源,我们一直希望能珍惜、维护、发扬,并且不断加以整合、提升。”李晓军说。

3

现代舞表现外来务工

家庭感人至深

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广州,也是中国第一个现代舞专业表演团体——广东现代舞团的诞生地。在这里,人们既能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强劲冲击和活力,又能领略到传统的民俗风情,其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也赋予了艺术创作极强的创新活力。

在此次巡演中,来自广州黄埔区的现代舞作品《星期天》因为立意新颖,显得别树一帜。一家三口,一辆三轮车,悠扬的口琴声,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相互扶持的关爱……《星期天》选取了最为平凡的生活细节进行艺术呈现,舞台上的一切都在传达着外来务工群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大家以往印象中的现代舞可能有点阳春白雪,不太好理解。但《星期天》这个节目却用诗意又朴素的方式告诉观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一家人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感恩的心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努力工作,满足于平凡的天伦之乐,而这恰恰正是这个节目不平凡之处。”编导陈华介绍说。

陈华表示,黄埔区是一个新区,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创作一个既能反映本地外来务工群体文化特点,又能体现当下和谐社会幸福题材的舞蹈节目非常合适。节目的灵感来源于另一个编导王丹在一个星期天偶然看到的一幕:一个送水工骑着三轮车行驶在广州都市街头,休息的时候,体贴的妻子用毛巾为老公擦汗,三轮车后座成了女儿温习功课的临时课桌……经过两人的加工,3位舞蹈演员将这样一家三口的生活片段挪到了舞台上,用朴实的舞蹈语汇展示生活的细节,传递温暖的情怀,一些现场观众也纷纷表示,这个节目非常令人感动。

节目中扮演“夫妻”的舞者其实生活中并不是一对儿,排演最初两人都还没有为人父母,男演员更压根不是专业学跳舞的,而是小品演员出身。“但他当初在广州海军基地文工团参与过群舞,演过小品、话剧,可以说是个舞台全能型人才。演女儿的小朋友也不是专业的,是在培训机构中挑选出来的。”陈华回忆说。

“群文作品的排演困难其实不比专业院团低,甚至更困难。”陈华笑着说,《星期天》从2011年初排开始,至今已经换了4个小演员,每个孩子过一两年都会猛蹿个头儿。“第一个孩子现在比女演员都要高了,所以我们只能换三年级左右的孩子,这次表演的孩子是她第一次正式演出,为此还集训了一个月。扮演妻子一角的女演员刚刚才做妈妈,还在哺乳期呢。”

或许很多人不了解的是,除了现代舞,广州还有个历史相当久的街舞基地——海珠区街舞团队。从1998年到现在,这支队伍发展已有20余年,他们曾代表中国去法国参赛,并夺回了广州第一个世界街舞冠军头衔。“可能很多人过去对街舞这种形式存有偏见,但现在街舞不仅登上了国家大剧院和春节联欢晚会,而且越来越受欢迎。目前的大环境很利于街舞的发展,人们对它的认同度也在提高。”广东地区街舞联盟负责人郑峰说。

郑峰及其团队创作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就以街舞的形式,表现了汶川地震前后发生的故事。在郑峰看来,街舞不是炫技、摆酷那么简单,“街舞中既有年轻人积极向上的那股劲儿,也包含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它完全可以表达更深层次的人文情感主题,与时代、与人心紧密连接。我们希望这个节目能在这方面作出有意义的第一步。”郑峰说。

文化访谈

专访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

群众文艺创作

不因“业余”而降低标准

南方日报:近年来,我省在推动群文创作上都有哪些创新之举?

方健宏:省文化厅印发了贯彻落实《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具体措施的通知,对加强创作、丰富群众文艺提出具体要求。联合省直有关单位组织开展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工作,每年共收集约500个作品,评出金银铜奖,激励繁荣文艺创作。举办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分类别为少儿艺术花会、音乐舞蹈花会、戏剧曲艺花会,三年一轮)活动,检阅群众文艺创作演出的成果,发现一批优秀作品和人才。组建群文创作重点人才队伍,聘任梅州市文化馆廖武等25位同志为2016-2018年度“广东省业余编剧家”“广东省业余作曲家”“广东省业余编舞家”,完善聘任办法,形成示范带动的有力机制。命名广州市荔湾文化艺术中心等7个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试排试演基地,组织排演2015年度全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戏剧、曲艺类金奖作品。同时,打造“同饮一江水”广东省打工者歌唱大赛、广东省演讲大赛、“粤读越精彩”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广东民歌民乐大赛等文化品牌,创造群众文艺创作的良好氛围。

南方日报:当前群众性文艺创作和表演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方健宏:群众文艺,顾名思义,就是群众性的文艺创作和表演,一切创作从群众出发,一切创作为了群众。鲜活、真实、接地气,这是群众文艺较之专业性、职业化及个人味的文艺创演最为独特的品格。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群众的文化审美水平也在提高,对群众文艺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我省群众文艺创作的领头人和业务骨干,要深刻领会大大大大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照省委对文艺创作提出的新要求,一定要在回归本体和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在突出特色和升华思想上做努力。要通过自身的独特创演,关切群众审美需求,表现群众生产生活,抒发群众情感爱憎,传递群众诉求心声,为我省群众文艺的更大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南方日报:我省群文创作未来应该如何把握整体原则和方向?

方健宏:具体说来,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坚持在大力进行文艺普及的同时,努力提高创演水平,不因为是群众性的“业余”创演就自我放松、降低标准。二是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多在表演脚本的创作上狠下功夫,多在思想内容的生产上多花力气,多在艺术形象的典型塑造上着力投入。艺术的精湛和制作的精良,是为精深思想的精到表达与精彩表现服务的,要真正实现群众文艺由形式到内容的高度统一。三是正确处理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群众文艺提倡小投入、小制作,贴生活、接地气,有个性、有创意,小作品、大情怀,把创作和表演的投入重点,放到对于作品和节目思想内容与艺术质量的深入挖掘与反复打磨上,而非把精力和资金花费在声光电等技术性的舞美大制作上。

南方日报:结合我省群众文艺创作实际,未来应该从哪些方面中重点突破?

方健宏:首先,广东的群众文艺工作者要秉持人民情怀,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传承和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依托省群众艺术花会、群众文化作品评选和优秀作品研讨会等平台,以赛促创、以评促优,推出更多精品;第二,积极推动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上舞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出更多原创性作品,打造更贴近群众需求、更具社会影响力的文化活动;第三,营造创作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建立群文创作指导机制、采风制度,建立作品提升机制,加强交流研讨,打造一支活跃的群文队伍;第四,推动群文数字化发展,加强和文联、作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和组织的协作协调,促进群文资源的联通共享和融合发展。

(原标题:群众文艺原来可以这么精彩!)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