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探索活赤阳老魔态传承新思路 书写非遗保护“岭南方案”

网络整理 2017-06-10 本地信息
(原标题:探索活态传承新思路书写非遗保护“岭南方案”)

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省文化厅、江门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7年广东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系列活动,在江门开平市举行。全省各地将有21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同步开展,全面推广我省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经验。

今年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紧接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连续出击的“组合拳”,体现党和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前所未有的关注。

广东将如何把握时代的机遇,书写非遗保护的“岭南方案”?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张春雷共同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一起解读岭南文化遗产保护新形势。

法规建设出台政策“对症下药”

南方日报:今年上半年,政府接连推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广东非遗保护的整体形势如何?

方健宏:广东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省。目前,我省各市县已全部建立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保护工作机构逐步建立健全。我省的省级非遗保护经费逐年增加,今年已从2008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3200万元。每年省级传承人的传承补助经费达到2万元,与北京并列全国第一;国家级传承人除得到国家补助2万元外,省里再补助1万元,在全国领先。

南方日报:广东非遗政策法规建设近年有哪些进展?

方健宏:2011年,国家非遗法刚出台不久,我省就正式颁布实施《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这也成为非遗法颁布后的全国第一部地方配套法规。随后,我们又针对非遗保护的具体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分门别类地制订了非遗的保护规划。

其中,省政府日前签发公布的《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将于7月1日施行。值得注意的是,《规定》的保护传承对象不局限于粤剧本身,还包括与粤剧密切相关的其他保护传承对象,如乐器、服装、道具、舞台、化妆原料等制作技艺,相关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器具实物、场所设施,以及粤剧特有的传统习俗、信俗等。这都体现了我们非遗保护理念的创新。

生态保护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

南方日报:《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强调加强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广东在文化生态保护方面有哪些措施?

方健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实行非遗整体性保护的一个重要举措。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强调“见人、见物、见生活”,把非遗项目与当地的传统村落、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一起保护。在文化部指导下,我省在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整体性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与探索。2010年5月,文化部批准设立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我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不久前,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方案已获文化部批复同意。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广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在《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要加大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省文化厅先后正式批准设立了梅州文化、雷州文化、广府文化(越秀、中山小榄)、瑶族文化(连南、乳源)、潮汕文化(湘桥、潮阳)等8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日前,我省已同意设立“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

南方日报:优秀传统文化要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还需要融入生产生活。广东在非遗生产性保护方面有何突出经验?

方健宏:目前,我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自2013年起,省文化厅先后公布了45家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广州莲香楼有限公司等28家单位入选。我们希望借此培养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逐步形成生产性保护的集群效应,营造适合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发展的文化环境。

为推动全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省文化厅指导召开了多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讨会”,总结、归纳我省生产性保护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措施。从2010年“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深圳文博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博会通过独立设立非遗馆,重点展览、交易适合生产性保护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或产品,以提升它们的市场化运作能力。

推动传承非遗研培计划参与高校增至3所

南方日报:近年非遗保护工作日益重视传承人群的培训,广东是如何推动相关工作的落实?

方健宏:2015年,文化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后,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在去年成为全国第一批57所参与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高等院校,并先后承办“新疆哈密刺绣班”“广彩瓷烧制技艺”等4期培训班,培训学员200多名。

通过培训,学员们增长了学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技艺,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潜力,增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一些学员更成为当地非遗传承的领头人,出现了“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现象,推动了当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广东今年参与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学术力量还将进一步壮大。中山大学新增成为该计划的参与高校之一。省非遗保护中心、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已举办了雕刻类、刺绣类两期省级培训班,广州、佛山的职业技术学院也将加入这一行列。我们期望今后能有更多高校、设计企业及相关单位参与进来。

南方日报:针对岭南广东非遗保护、尤其是岭南传统工艺的振兴,未来还将出台哪些举措?

方健宏:非遗资源种类繁多、内容庞杂,保护也需要分类推进。我们将会筛选具有广东特色的非遗项目,作为重点保护项目;同时根据不同类型非遗项目的特点,制定具体的保护政策、措施和办法,贯彻落实国家振兴传统工艺计划,积极探索非遗保护工作和振兴传统工艺的新思路、新方法。我们还将积极推进非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一批专题博物馆、传习所和展示中心的建设,也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以促进非遗宣传和传习活动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专家支招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

广东应发挥其人才优势

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质就是非遗的活化保护。广东是岭南文化发源地,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坐拥两座国家一线城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广东人兼容并蓄的性格,也为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了条件。广东还是我国创新经济最为活跃的地方,有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希望,广东能发挥其人才优势,促进非遗的创新发展。

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张春雷:

走出持续发展振兴之路

广东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大省。在目前已进入国家级和省级名录的非遗项目中,有将近1/3的项目属于传统工艺,还有大量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基地、研究基地、培训基地。肇庆的端砚、中山的古典家具、潮州的传统工艺,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均形成良好的产业聚集规模。广东传统工艺应在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方面,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保护经验和实践模式,也要在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等方面,走出一条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

南方日报记者杨逸

(原标题:探索活态传承新思路书写非遗保护“岭南方案”)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