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胜利大营救天森康宝 大突破 大传播

网络整理 2017-07-27 本地信息
(原标题:胜利大营救大突破大传播)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舞台上,当一身素白西装、两鬓微白的夏老以铿锵沉痛的口吻吟诵起爱国诗人陆游的这首知名诗篇,寂静的剧院顿时被一种忧国忧民的沉郁苍凉气息所攫住。

这是昨日广州友谊剧院里,大型现代山歌音乐剧《胜利大营救》(又名《风雨白石龙》)开场震颤人心的一幕。随着夏老的吟诵,观众的思绪被带回到76年前的深圳白石龙村——抗战时期,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里,一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事件震惊中外。

红色题材大型现代山歌音乐剧《胜利大营救》,正是基于该传奇性营救事件的艺术创作。作为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暨香港回归20周年献礼,《胜利大营救》由深圳市龙华区委区政府主办,龙华区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民治街道办事处承办,民治街道文化体育中心和梅州市梅县区山歌剧团演艺有限公司共同演出,并于昨晚首次登陆省会广州,在友谊剧院公演。

“《胜利大营救》创作的初衷就在于缅怀那段历史和那些值得缅怀的英雄人物。这次营救的文化名人,为新中国保存了文脉,因此,它不仅仅属于深圳,而且属于全广东乃至全中国。广州公演就是要传递这样一种声音,我们要向曾经为这一段历史付出的无名英雄致敬,向所有的普通人物致敬”,曾经全程见证《胜利大营救》制作始末的国家一级编剧、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晋琼饱含深情地评述这一剧作的广州公演之旅。

文/图:吴永奎史蒙

“小延安”走出中国文化精英

《胜利大营救》所取材的历史,是一段深圳“土八路”与一群中国文化名人的传奇营救故事,而这段故事的枢纽,就在白石龙这座小小村落里。

1941年12月25日,日军攻陷香港,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大批内地文化界人士和知名民主人士顷刻身陷日军的铁蹄之下,处境堪忧,其中邹韬奋等旗帜性翘楚更被日军密令“就地逮捕和惩办”。时任中共南方局大大的周恩来,指示当时正在香港的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让他一定想尽一切办法,将这些人解救出来。

当时在东江抗日游击区与香港九龙之间,开辟有两条秘密的军事交通线,其中的西线,即陆上交通线,是从香港青山道经荃湾、元朗、赤尾,进入宝安游击区。当时绝大多数的文化界人士,是通过这条陆上交通线撤离的。

1942年1月9日晚,包括茅盾、邹韬奋、戈宝权、于伶在内的第一批文化界人士数十人,化装成难民从香港铜锣湾登上了一艘小艇,在数艘驳船的护送下,伺机撤离。11日清晨,第一批数十人离开九龙,经荃湾、元朗,通过日军封锁线,13日顺利到达从香港脱险后在内地游击区停留的第一站——深圳白石龙村。

在历时200多天的大营救行动中,包括邹韬奋、茅盾、胡绳、戈宝权、胡风、廖沫沙、丁聪等在内的800余名文化界人士及爱国民主人士成功脱险,为保护民族精英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营救行动中,没有一人牺牲,没有一人被捕,以致茅盾先生称其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保留了火种。

白石龙村也因大批文化名人聚集被誉为“小延安”,见证了这场中国抗战史上的伟大壮举。

以跨界融合的艺术传承红色基因

70多年来,红色精神不断地激励龙华热土的人民。白石龙文化名人大营救这段传奇也被搬上荧屏,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但在戏剧舞台上尚是空白。

2016年,以白石龙大营救历史为依托,彼时的龙华新区与民治办事处携手国家一级导演梅晓,历经2年筹备打磨、倾力投入的山歌音乐剧《风雨白石龙》在深圳面世公演。以传统山歌和现代音乐跨界融合的方式,《风雨白石龙》融合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和岭南风情文化,得到各界热烈回应。彼时,有专家评定,“这是一部艺术上有新意、故事上感人、立意上讴歌抗日英雄且充满正能量的剧目,有望成为深圳本土文艺精品的红色名片。”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年暨香港回归20周年,龙华区委、区政府对音乐剧《风雨白石龙》剧本进行了全新的打磨提升,推出全新的《胜利大营救》。

“深挖这一红色题材,将其打造成一部具有历史和时代意义的文艺精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广泛传播”,这正是龙华区区委宣传部的初衷,而此番登陆岭南文化中心广州公演,正是旨在将白石龙大营救这一历史传奇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传播。

“穿越历史让爱回家”

“向英雄人物致敬,向那个时代的每一个普通人致敬”,作为《胜利大营救》的全程见证者,张晋琼每每提起此剧,无不动情地想到“穿越历史让爱回家”。她深有感触地告诉笔者,在剧作中,“回家”的主旋律音乐贯穿全局,“他们营救成功的不仅是文化人的回家,也会作为我们中国人的一个精神家园的回家,我觉得这是很难得的一点。”

而在岭南文化中心广州的首次公演,《胜利大营救》激发的并非豪壮的爱国情怀,而正是张晋琼口中的“回家”的温馨。

剧中扑在爷爷膝头听故事的孙儿、90后女孩林心,在剧中的戏份并不重,但参演的经历让她对70多年前白石龙的这群叔叔阿姨充满着敬仰。“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家,真的很感谢”,小姑娘一脸稚气但却无比认真地说。

在《胜利大营救》谢幕的那一刻,这种温馨的回家感觉,笼罩着友谊剧院巨大的空间。笔者在现场看到,一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孙儿的搀扶下,颤颤巍巍站起身来,沟壑纵横的脸上挂着泪珠。少有人知道,这位老人也曾是东江纵队的一员,是白石龙营救行动中人的战友。老人面挂泪珠,但依然坚毅地举起右手,向舞台敬礼。

这种局面无疑令《胜利大营救》的所有参与者备感欣慰。“我们还会继续对剧目进行打磨提升,甚至还会去到更多的地方,让外界了解白石龙的历史,了解深圳”,梅晓深有感触地说。

专家点评

《胜利大营救》主要有三个突破:第一个是观念上的突破,让人们看到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其二,模式突破,地方政府主持,知名导演+地方山歌剧团的合作模式,为文化体制改革后基层剧团的发展闯出了新路。其三,艺术突破,我们在音乐剧中听到了原汁原味的山歌,融合了西方交响乐现代音乐,让你的情绪跟着戏剧的情绪在走,在艺术上是有突破有创新的。

——国家一级编剧、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晋琼

我觉得龙华抓这个题材非常好,甚至是广东的重大题材,全国的重大题材,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一伟大事件中的很有特色的革命历史题材艺术作品。年轻人了解了这段历史就会明白共产党爱国人士的态度,今天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也应该向前辈学习。

——《中国戏剧》主编赓续华

白石龙大营救这段历史是鲜为人知的,真正走上音乐剧的舞台更有意义。山歌剧具有现代音乐剧的某种品质,中国的音乐剧一直在探索之中,还没有一个标志性的作品证明中国音乐剧的水准。音乐剧和歌剧不一样的是,音乐剧离戏剧更近更讲情节,歌剧更注重音乐,山歌剧向中国成熟的音乐剧进军是非常好的。

——广东省文联原党组大大陈中秋

(原标题:胜利大营救大突破大传播)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