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精研提胡半世纪 律动“央彪悍少年主题曲音”大舞台

网络整理 2017-08-02 本地信息
(原标题:精研提胡半世纪律动“央音”大舞台)

斑驳的古巷,乐声渐起,循音望去,三五位老人正襟危坐,或拉头弦,或抚扬琴,余音悠扬婉转,引人驻足品赏。在广东汉乐之乡大埔,这种“村村闻鼓乐,处处弄弦箫”的氛围随处可见。

作为国家非遗目录的首批项目,广东汉乐在大埔流传至少已有700多年,有“中州古乐”之称。之前曾面临后继无人、日渐式微的窘境,但近年来,在大埔这个古老的乐种又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一切离不开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乐)代表性传承人饶宝尤。

他是大埔广东汉乐的领头人和传承人,两届大埔广东汉乐研究会会长,曾率团进京,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演奏广东汉乐,应邀到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内外各地区演出,其团队还在首届国际旅游节上获得金奖。在饶宝尤当选汉乐研究会会长期间,大埔广东汉乐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实习生何苑妮

偶然邂逅入门

6年潜心学艺

一头乌黑的亮发,双目炯炯有神,拿起乐器头弦时,饶宝尤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浑身散发着一股独特的自信的气息。这是记者初次见到饶宝尤的印象。尽管已到古稀之年,饶宝尤看起来仍精神矍铄。“搞艺术必须心无杂念,自从接触广东汉乐后心态变了许多,人也年轻了许多。”一聊到广东汉乐,饶宝尤有说不完的话。

1948年,饶宝尤出生于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导下,大埔县的汉乐活动蓬勃发展,各地纷纷成立以演奏汉乐为主的俱乐部,较大的组织有“大埔县中军班艺人工会”“大埔县民间音乐研究会”等,当时民间常有自发的文娱演奏活动。

当时,尚还年幼的饶宝尤就对广东汉乐产生了莫名的兴趣。每逢闲暇时或喜庆日子,母亲会带他到乐社观看老辈艺术人演奏。渐渐地,受此熏陶,饶宝尤迷上了广东汉乐。

上世纪60年代,饶宝尤响应国家知青上山下乡号召,来到大埔光德镇富岭村,在一个瓷厂中画碗。饶宝尤告诉记者,当时村中有个中军班资深艺人,名叫黄石花,一到晚上,便常常与乐友在一起和弦演奏。因为被那美妙的弦乐吸引住,有空时饶宝尤都会前往驻足聆听。

兴许是按捺不住对广东汉乐的钟爱,那一年,饶宝尤决定拜黄石花为师,从此与广东汉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拜师后,饶宝尤开始习操头弦、提胡、扬琴等乐器,自己定调、练指法、指位。

在老师黄石花的启蒙指导下,饶宝尤钻研了近6年,演奏技艺不断进步。广东汉乐类别多样化,演奏时需要多种乐器,如唢呐、头弦、扬琴、古筝、笛子等,饶宝尤的老师黄石花擅长的是唢呐,但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其他几样乐器上也摸索出了门道,尤其擅长头弦和提胡。

后来,当时45岁的饶宝尤调入了大埔县城的农机局上班。空闲时,他经常与一些乐友交流、切磋,并吸纳各种不同风格韵味,最终使其头弦、提胡、扬琴演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刚柔大气、柔韧潇洒的风格。

1989年,大埔成立了广东汉乐研究会,饶宝尤加入其中成为会员。在2005—2014年期间,饶宝尤连任两届广东汉乐研究会会长,在职期间尤其注重广东汉乐的传承工作。

专注非遗传承

培养后继人才

当选大埔广东汉乐研究会会长后,饶宝尤不再只专注于个人演奏技艺,开始重视起会员的综合素质,从阵容、技艺、形象全方位地改造会员。也是从那时候开始,饶宝尤带领的大埔广东汉乐研究会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期间,研究会积极以乐传情、以乐会友,联结海内外乡贤,活跃大埔社会文化活动,为后来广东汉乐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埔县认定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这两件重要事情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2014年,饶宝尤还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乐)代表性传承人。

“记得在大埔县被认定为广东汉乐之乡后,国内外有好多知名媒体前来大埔采风,当时感觉特别自豪,很了不起。”饶宝尤说。

饶宝尤任职期间,曾率领团队在广东省第三届羊城花会、首届国际旅游节中首次集体拿金奖;并率团进京,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演奏传统广东汉乐;应邀到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内外各地区演出。

而他本人也多次在省、市演奏比赛中荣获集体和个人金、银奖项,参加星海音乐厅汉乐专场演出、加盟省民乐团在广州中唱社录制汉乐精选《将军令》,同时还积极参与广东汉乐理论研究,撰写、发表了《试谈如何提高汉乐和奏效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理利用、弘扬发展广东汉乐》等作品。

“大埔广东汉乐研究会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会员人数从成立时的70人增加到现在近500人。”饶宝尤说。在饶宝尤以及汉乐研究会的会员带动下,大埔广东汉乐群众性活动不断普及举行,一大批中青年乐手活跃在城镇、乡村,老一辈汉乐前辈不遗余力在传承广东汉乐中发挥余热,真正体现了汉乐之乡“村村闻鼓乐,处处弄弦箫”良好氛围。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汉乐,喜欢汉乐,培养汉乐的后继人才,我们做了大量工作。”饶宝尤说,“比如举办大埔广东汉乐青少年暑期免费培训班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乐进校园活动;建立一批广东传承基地;建立机制支持广东汉乐传承人带徒授艺等。”

融入创新元素

成立女子汉乐团

尽管广东汉乐在大埔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曾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况。提起传承问题,饶宝尤说出了他的忧虑,“长期以来广东汉乐的发展就有青黄不接的迹象,如果老祖宗留下的音乐不去继承发扬,就等于抛弃了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作为大埔广东汉乐的领头人和传承人,为维持和扩大培训规模,饶宝尤还多方筹资,积极争取政府、民间团体、热心老板等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助与支持,仅他本人就免费培训了青少年500多人(次)。

2011年,饶宝尤开始带徒授艺,目前已收徒4人,其中两个徒弟在大埔县汉剧团工作,还有一个徒弟是他的孙子,目前在大埔县文广局工作,4名徒弟都继承了饶宝尤的衣钵,为广东汉乐的发扬光大积极作贡献。

如何使广东汉乐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饶宝尤思考了许久。一直以来广东汉乐的演奏以男子为主,这样在舞台表演效果上难免显得有些单调,是否可以融入鲜活的创新元素。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成立女子汉乐团。当时刚好有深圳的乡贤企业家发起并提出类似的建议,一拍即合,饶宝尤便开始挑选女子进行汉乐培训。

后来,饶宝尤筹备了近5年的时间,于2010年正式成立大埔女子汉乐团,成员主要是18岁至40岁的中青年女音乐教师。并尝试在表演形式上创新,比如加入舞蹈元素,给部分汉乐填词。

2011年9月,大埔女子汉乐团举行了首场演出。为检验创新是否可行,演出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音乐学院的曲艺名家、教授前来观赏。“没想到演出十分成功,新颖的表演形式也得到专家的认可。”饶宝尤兴奋地说,“这是大埔在广东汉乐表演形式上进行创新的一个成功尝试。”

饶宝尤说,“从艺50多年,既然有非遗传承人这个名,那就必须出力,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厚爱。虽然我现在退休了,但还是希望能多带学生,多培养一些接班人,把广东汉乐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原标题:精研提胡半世纪律动“央音”大舞台)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