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夏日炎炎,来落难少爷遇爱记杯莞式特饮消暑

网络整理 2017-08-18 本地信息
(原标题:夏日炎炎,来杯莞式特饮消暑)

今年夏天,热浪不断来袭,持续的高温让很多人的身体吃不消,纷纷调侃说自己的命是空调救的。然而,以前空调还没普及的时候,人们常常还要在田间耕作,东莞人从祖辈那里学得许多的夏日保健小妙方,帮助他们度过一个又一个酷暑。其中用天然材料、传统方法炮制出的夏日特饮,具有清热、祛湿、降火、解毒等功效,深受莞人欢迎。

如今各式瓶装消暑饮品大行其道,普适的口味和便捷的获得方式,让人们逐渐放弃那些麻烦的老配方。然而,这些蕴藏着莞人生活智慧的茶饮不应被遗忘。本期“最东莞”,笔者走访了大量本地居民,并从他们的口述当中,记录下部分日益被遗忘的传统味道。

文:谢天岚林玉清

1老耳水:青色的夏日特饮

7月25日,东莞仍处于高温天气下,而在寮步良边村的儿童活动室里,一群小朋友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正在制作凉茶老耳水,他们打算把制作好后的老耳水送给高温天气下在户外工作的人们解暑。在介绍制作方法时,村里的凉茶师傅尹景容说:“首先把老耳放进砂盆里,用研茶锤进行研磨,把老耳磨成泥状后加入放凉了的白开水,过筛后装瓶就完成了。”

在莞城长大的小岚小时候曾喝过这种看起来有点“神秘”的青色饮品,喝下去的瞬间,属于草本植物的根茎涩味和混合了叶脉的新鲜气息便填满了口腔,还带着一丝丝清甜。初次喝老耳水的人会觉得不习惯,但在大热天一口饮下一杯青色的老耳水,清凉的口感顿时把身体内的热气一扫而光,让人精神振作起来。

在小岚的记忆中,母亲首次叫她喝这种饮料时,称它为“崩大碗”。喝的时候,旁边放着一种洗净的草本植物——叶子边缘呈波浪锯齿状,由外向内稍作凹陷,形似盛具却又总是缺了一角,恰似缺了一角的碗。原来崩大碗是一种植物的学名,在清远,它叫老帮根,开平五邑地区方言为老梗根,梅州叫钱凿口,在东莞,它叫老耳。

由于老耳是常见的野生植物,因此小岚的父亲对老耳水也充满回忆。据小岚的父亲回忆,在他读小学时,当地的经济才刚刚发展,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学校会组织学生上“劳动课”以帮补开支。那时他们除了念书,还需参与劳作。有时候在夏日也要到山上砍柴、捡石子,或者到田里帮忙收割甘蔗等,休息时就会喝老耳水消暑,“学校的老师担心我们中暑,采来老耳,洗干净后用砂盘研磨出汁,滤掉渣滓,加入糖水就可以喝了。”

老耳喜生于阴湿的草地或水沟边。随着城市的发展,野生的老耳已经不如旧时随处可见,然而,老耳水的做法和记忆,总在夏日的热浪中溯回重现。每当接过他人手中的老耳水,喝下这杯简单的夏日饮品时,既赶走夏日的炎热,更收获一份人与人之间朴素自然的关心。

2冬瓜水:入口难忘的“降火神器”

除了老耳水,还有一种更有效的消暑利器——冬瓜水。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写道:“冬瓜经霜后,皮上白如粉涂,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而子云白瓜子也。”这种水分多、口感清淡的瓜具有消暑解热、利尿消肿的功效,广东人用冬瓜煲汤、入药、制成果条。而在东莞,却将冬瓜制成一种特别的“饮品”,让人“入口难忘”。

乍看之下,很多人会以为“冬瓜水”是指用冬瓜煮成的糖水,但其实,冬瓜水是一种用“七夕水”和冬瓜泡浸在一起存放于缸内,经过自然发酵、沉淀、分解而成的。在老一辈的说法中,“七夕水”指七月七当天从河流中装的水。2010年,“浸冬瓜水”还由常平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成功申请为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到现在我还记得十几年前喝它时的感觉,入口有点呛,但是很清凉。”高埗村村民阿清回忆起小时候喝过的冬瓜水时说,“不好喝,可是妈妈会哄着我喝,说是对身体好。”正因为冬瓜水的独特味道,使它成为了许多东莞人儿时难忘的回忆。

那这样一种“消暑利器”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中堂镇郭洲村村民罗小联介绍:“将七夕当天储存的水加入盛好冬瓜块的瓦埕中,然后用白灰封好埕口,放到阴凉处,一封封三年,其间都不可以打开,三年后才可以喝。”因为地域的不同,东莞各地在制作冬瓜水时都会有所差异。

同是郭洲村的村民李婉仪家里的冬瓜水泡了十几年,一点臭味和发霉的味道都没有。“家里人要是中暑或者发烧不退,一喝冬瓜水就马上好。”冬瓜水因为具有解毒清热功效,还被称为民间的“神仙水”。李婉仪也表示这几年很少制作冬瓜水了,虽然自家也保留了一点,但是没必要储存这么多。

“那是一缸很神秘的东西,平常很少见到它。”家住桥头镇的小荣说,“平时就放在家里的阴凉处,家里人都不喜欢喝,但是奶奶把它当宝贝,到现在还时不时地喝上一杯。”

3枣红糯:老一辈东莞人的祛湿佳品

7月份是水稻收割的季节,而今年的丰收季,麻涌镇古梅园开展了一场体验农耕生活的活动,市民所要收割的农作物叫枣红糯。

枣红糯是什么?相信不少东莞人都没听过。但在老一辈东莞人心中,这是一种极为寻常的祛湿佳品。如今只有在一些传统老店才能找到这种传统味道。

枣红糯是一种产量不高的农作物,但在水稻田里容易生长。改革开放之前,在东莞水乡片如万江、道滘、高埗等镇区,不少家庭会在自家田里随意播种一些枣红糯,任其自生自灭。到了收获的季节,人们就把枣红糯收集起来,晒干储存,需要的时候就抓一把,制作成好枣红糯糖水,给家人祛一祛湿气。这是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里,用来解暑祛湿的良品。

笔者来到莞城黎姨的小食店内,想要探究这种传统祛湿神器。碰巧有两名年轻人在询问什么是枣红糯。“枣红护脾祛湿、陈皮行气、从草花增强免疫力,放上片糖,会甜甜的,好喝又有益。”黎姨热情地介绍道。

黎姨的这家小食店,虽然是拥有35年历史的传统老字号,但枣红糯是这家店近两年才推出的。“我以前偶尔会煲枣红糯给家人喝,有一次子女跟我说,这个很好喝,可以做为店里的新品推出。”黎姨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枣红糯,更加不知道它有这么好的功效,于是研制出了这款新品。

枣红糯制作步骤并不复杂,但需要花点时间和力气。“先将枣红糯淘洗干净,然后用石磨磨成浆。我们都是先用磨浆机来磨,一边煲一边放入其他材料,煮上一个多小时就可以饮用了。”店内的伙计端来了两杯枣红糯,黎姨说用枣红糯煲的糖水一般呈淡灰色,但她习惯加入草花,所以呈现出橙子一般的颜色。笔者凑近一闻,枣红糯散发出谷物的清香,一口喝下去,糯而不黏,没有充分研磨而剩下的颗粒,让饮品的口感变得更有层次。

许多家庭制作的枣红糯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方”,但一般都要经过磨浆处理,许多老街坊已经不愿意动手了,直接到黎姨这边买上一杯来喝。“以前没有这么多人喝的,现在的年轻人很注重健康,他们知道了枣红糯有益健康之后就经常来喝。”

随着人们洗脚上田,东莞的农田越来越少,枣红糯就更加少了。为了保证货源,黎姨向镇里专门种植枣红糯的农民预订,希望能让更多顾客们品尝到这种东莞传统祛湿佳品。

4春明茶:口口相传的古方

古人说南方水质偏热,身体很容易“上火”。先民在与大自然长期斗争中,尝遍百草,找到了一个克制“上火”的方法——喝凉茶。而提起凉茶,很多人立刻想起的往往是王老吉、黄振龙、杏林春等知名品牌,却少有人知,东莞还有一种特色凉茶——春明茶。

根据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公布的资料,春明茶是广泛流传于东莞市埔田、丘陵一带民间的一种土制凉茶,每年于农历开春清明前后采集、制作,保存下来备用,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由于是在清明前后采摘的,所以也称“清明茶”。春明茶是由荔枝叶、金银花、雷公根、红背菜、田基黄、水朗叶、葡萄叶、鸡仔草、艾草等几十种中草药精心熬制而成。目前,春明茶已被列入东莞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已至耄耋之年的刘金玉是春明茶的传承人,也是东莞大朗镇水平村制作春明茶时间最长的村民之一。去年夏天,笔者曾去拜访过刘金玉婆婆,因此也知道了一些春明茶的制作过程。“春明茶的制作说难不难,说容易工序又有点多。”在刘金玉的记忆中,每年清明节前后,村里人上山扫墓,返回时会在山路上采摘一些药草的枝、叶、果、茎等,经过清洗、晾晒、切断、蒸煮、晒干等工序后储存起来,需要时拿出来熬制饮用。如此花心思制作的春明茶,由于是纯天然制作,保鲜期只有两到三年。

由于近十年大朗镇正打造“大朗荔枝”的特色品牌,许多原本荒芜的山头逐渐被荔枝占领,因此挤压了许多野生药草的生存空间。幸好,这些药草一点都不娇气,一些和刘金玉一样珍爱春明茶的老人会在自家的前院或天台上种上一些药草,小小一个花盘,就有几种药草杂居。尽管如此,春明茶依然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所用药草多,辨认难;二是处理药草的步骤繁琐,很多人不愿学。为了让春明茶能传承下去,刘金玉多次参加公众活动,常现场熬制春明茶并传授制作技巧,还经常约儿媳等人一起上山采草药,如今儿媳也能辨认出不少草药。

(原标题:夏日炎炎,来杯莞式特饮消暑)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