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崇先报本续血脉 启裕后昆传柳州网站大全家风

网络整理 2017-05-10 本地信息
(原标题:崇先报本续血脉启裕后昆传家风)

客家族谱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个由西方人提出的哲学终极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翻翻族谱,或许能得到解答。

族谱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梁启超曰:“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客家人的迁徙历史造就了客家人骨子里的“寻根”意识,根从何寻?族谱提供了重要依据。客家人历来重视族谱的修缮和保存。

对于单个家庭而言,客家族谱记载了先祖的来源去向、家训家风;对于整个客家民系来说,客家族谱记录着客家人的迁徙历史、文化根源。从客家族谱出发,串联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寻访客家人的人文文化,让客家族谱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

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

客家文化的“百科全书”

“客家人士最重视谱牒,所谓崇先报本,启裕后昆皆以谱牒为寄托依据。虽其上代亦以迭遭兵燹,文集荡然,不易稽考,然以其人能靠历代口头的传述,其子若孙,于前代源流世次不致完全忘却。”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客家学的奠基人,出生于兴宁宁新的罗香林在其书籍《客家研究导论》中如是写道。

在千年的迁徙过程中,客家民系虽世事多艰,但稍作安定,便修族谱,以续血脉,代代相承。资料记载,目前梅州地区约有108个姓氏族谱流传了下来。上海图书馆家谱收藏中心是世界上收藏、保存中国族谱原件数量最大的图书馆,共收藏了族谱9万余册,其中有百分之七八十是从客家地区搜集而来。可见客家人对修族谱的重视,对族谱保存的重视。

“家之有谱,犹如国之有史。”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宋德剑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客家族谱因各家各族有不同的主张和建树,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与流派,但内容主要有四条:一是记载了家族迁徙,记录本族迁徙的时间、地点以及辗转行程的路线、奔波流离的苦难情景等;二是记载了家族人员,男性子孙入谱,并对本族较有影响的人士事迹进行简略记载;三是记载了本族的家训家风,对子孙后代进行行为道德的约束;四是记录当地重要事件,包括家族的兴衰、社会变革、家族所在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等。“族谱就是客家人的百科全书。”宋德剑说。

客家族谱一般都会在开篇点名家训的重要性。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遭遇的困难重重,形成集群抗外的传统,因而与其他民系族谱不同,客家族谱具有较强的族群特色与地方特色。如客家人特别重视爱国爱族,勤俭持家,读书入仕等,都会在族谱中以家规家训的形式得以记载,反映了客家人的价值观。

梅县区雁洋镇叶氏族谱开篇这样写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上、和睦乡里、各安生理、无作非为、早完课税、择配婚姻、敬慎祭扫。这“叶氏九条”是叶氏祖先们世代经验所得,告诫族人要爱国、爱家,做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孝敬长辈的人。

梅州文教先驱安国公的后代,梅州侯氏在修族谱时也对本族的家训家风进行了记载:宜读书明理,宜孝友亲睦,宜勤士农工商本业,宜审是非得失机宜;勿非为赌博吃烟尤当切戒,勿溺女不育而伤人命等。让子孙后代勤劳俭朴,告诫族人不可吸食鸦片,不可因重男轻女而残害女孩性命。

除了家风家训外,客家族谱中对当地重要事件也多有记载。如侯氏一族历代名人众多,在历史上对推动梅州社会发展起到重要贡献。在记录其家族名人时,族谱涉及到梅州历史发展进程中多个重大事件,并在相关事件旁附录地方县志、州治等文献互相映照。

平远县上举镇畲脑村的吴氏家族族谱中则对当地的地理概况、自然资源、气候、山林耕地、自然灾害等进行了记载。

“翻开客家族谱可研究出内中包容的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地名学、建筑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及地方资料,均是十分珍贵的客家文化精华。”宋德剑说。

客家民系的迁徙史书

“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清朝诗人黄遵宪的诗里这样写道。客家人南迁历史曲折漫长,历代人口频繁流动,因而客家人的族谱历来十分重视家族的迁徙情况,连贯各姓氏族谱,对研究客家人的迁徙历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客家人有五次大迁移。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迁徙始于西晋永康年间,西晋王超的灭亡,使得汉人大举南迁,前往湖北、安徽、江西一带,部分前往如今的梅州大埔。串联客家族谱得知,这一时期的迁徙持续了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两百万。

第二次迁徙始于唐朝后期,客家先民又迁往至战乱未祸及到的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第三次迁徙始于北宋末期,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粤闽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早先迁入此地的居民,为寻求安宁的环境,继续南迁,进入梅州、惠州一带。

第四次南迁自明末开始,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等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四川、广西、湖南、江西、台湾等地,有的移居海外。受太平天国运动等影响,客家人形成了第五次迁徙,部分客家人迁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

一本本族谱拼凑出了客家人的迁徙路线图。梅县区松口镇铜琶村现存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岁孟冬月修撰的《太乙公世系邓氏族谱》有记载,广东志斋(太乙)始祖源流谱序:祖居田地稀乏,父子商议各变产业与宋庆元五年(1199年)已摸岁,父子通往广东粤地,插住程乡松口,今原同一祖,支流百派,星居错乱,无一不是太乙始祖之后。可知早在800多年前,邓氏先民便已举家南迁,由闽入粤,迁到梅州后部分族群于宋代在松口镇聚族而居。

平远县仁居镇的赖氏族谱记载,赖氏自明朝嘉靖年间因逼水灾从江西迁至平远。甘氏族谱记载:甘氏祖宗,原居福建宁化石壁乡葛藤保,后迁居江西赣州府信丰县,并分三大房派衍。我祖甘仙一郎,同母崔老孺人,迁居广东长乐(五华),而后转迁惠州府陆丰县五云洞。

客家族谱对迁居原因,经何处而定居此地,定居后又有哪个支房迁出等内容详细记录。这些族谱中,记录了客家人根在中原,辗转赣、闽、粤的宗脉。旅居海外的客家人通过族谱也能找回自己的家乡,找到自己的家人。

“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客家族谱也是海外客家人与祖地血脉相连的纽带。”宋德剑说,族谱是寻根的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寻根的客家人找到自己的家乡。“族谱会告诉每一位客家后代,无论你走到哪里,不能忘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无论你住在哪里,不能忘记家在哪里。”

“族谱+”让客家族谱活起来

今年年初,梅州侯氏成立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研究侯氏族谱的修谱工作。“侯氏家训有言,三代不修谱,视为不孝。”侯氏族谱尚华公支谱主修侯永泰说,梅州侯氏族谱最早可追溯到元朝时期,最后一次修谱是1923年,全书共十四卷十四册。“最后一次修谱至今快100年了,是时候启动修谱工作了。”

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打磨,许多姓氏族谱早已消失,许多年轻人已不知道三代以上的祖先名字,亦不知道根在何处。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客家地区兴起修族谱的热潮。这股热潮背后,是延续家族血脉、追溯文化足迹的精神需求。宋德剑说,在这股修族谱的热潮中,有的家族按照族谱传统的样式进行修谱,而有的家族则只是作简单的记载,变成了人丁登记簿,影响了客家族谱文化的传承。

客家族谱不仅是一个族群的家族记载,也是客家文化演变的重要见证,不仅需要家族重视,延续修谱的传统,保存好先祖留下的古老族谱,也需要一个地区重视族谱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活化”作用。

福建上杭客家族谱馆成立于2000年,是目前国内唯一以收集、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客家人家族史料的专题馆。目前收藏有客家153个姓氏,2900多部2万多册客家族谱、19000多份的民国以前客家契约等。

“对于世界客都梅州来说,现有108个姓氏族谱流传下来,这也是非常大的数量,把这些族谱进行收集整理,对于研究客家历史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宋德剑说,在去年召开的第八届海峡论坛·海峡客家(上杭)族谱文化风情节上,深圳大学周建新教授提出的“族谱+”理论,对梅州充分挖掘客家族谱的文化内涵,活化客家族谱,实现客家族谱文化产业化有借鉴意义。

按照周建新教授的理论,“族谱+”即充分发挥族谱在收藏、展陈、研究、生产、消费等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配之以创意、会展、科技、旅游、教育等手段,促进文化科技整合创新驱动,提升科技族谱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客家族谱为基础素材和实现工具的发展新形态。

“族谱与客家文化的研究相辅相成,在现代社会充分发挥族谱的作用,挖掘其价值,通过族谱+形成族谱文化产业化是可行之策。”宋德剑说,让族谱在现代社会“活起来”,不仅有助于宣扬优良的客家家训家风,有助于客家文化的研究,甚至有助于旅居海外的客家人“寻根溯祖”,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契合。

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漂泊感越来越强烈,而族谱给予人们精神家园的归宿感。对于拥有强烈家国观念的客家人来说,族谱的修订不仅使后人牢记祖先、祖地,也能牢记客家人迁徙、寻找安稳所的不易。

对话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宋德剑:

客家族谱是

客家研究的纽带

族谱素有“民间文献瑰宝”之称,为地方历史和社会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宋德剑认为,客家族谱与客家研究是不可分割的纽带,客家族谱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客家人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是客家文化的名片。族谱的收集、整理为客家文化的研究打下基础。

南方日报:客家姓氏族谱相对于其他民系族谱而言,流传保存下来的十分多,您觉得是什么原因?

宋德剑:客家人出自中原汉族,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又因历代社会动荡造成这一族群的流动,不断开发创业的生存状态,让客家人产生了特有的根源意识和宗族观念。

对于客家人来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些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客家人十分重视修族谱,也重视对族谱的保存。我在田野调查中也收集了不少故事,讲述客家人如何千方百计保存族谱。正是这种家的意识,指引着客家人重视族谱,保护族谱。

南方日报:客家族谱对客家文化的研究有哪些意义?

宋德剑:我认为客家族谱与客家研究是不可分割的纽带。客家族谱中记载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训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对于研究客家人的经济史、人口史、教育史、民族史、民俗史、宗教史、华侨史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客家人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

特别是对客家迁移史的研究,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梅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是客家人衍播四海的起航地之一,族谱中记载的华侨迁徙史,连贯起来是一副完整的海外迁徙路线图,是散居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修族谱热潮?

宋德剑:修族谱热潮的背后,是延续家族血脉、追溯文化足迹的精神需求。但我发现部分人修族谱仅仅是作为人丁的登记簿,忽略了族谱其他一些重要的内容,如家训家风、家族重大事件等的记录,容易失去它的文化内涵。

修族谱是为族人寻根,它应该具有公益性、文化性,通过修续族谱等行为,让族人之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能更好地形成合力为社会造福。

(原标题:崇先报本续血脉启裕后昆传家风)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