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七品知县有机会见到皇帝吗?一般的只能见一次,混得好顶多两次(左都御史相当于什么官)

网络整理 2022-05-06 最新信息

一个正七品的知县有没有机会见到皇帝,能不能直接向皇帝上奏疏?这是最近一个读者私信的问题,其他朝代御史说不好,这里还是以清代为例,了解一下相关的情况。

七品知县有机会见到皇帝吗?一般的只能见一次,混得好顶多两次

知县有机会见皇帝吗?

按照正常的逻辑,皇帝日理万机且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京城,外任知县要想见皇帝一面,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实际上,自雍正朝以后,大部分知县都见过皇帝,而且还有一番君前奏对。

为何说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呢?这就涉及到知县的出身问题。清代官员有正途和异途之分,凡以进士、举人或以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荫贡出身的称正途,余为异途。

清中期以后,知县以进士出身者居多。如果了解清代科举制度的读者大致清楚,乡试、会试的发布考试结果称“发榜”,殿试则为“传胪”,不管是一甲还是二、三甲进士,在传胪典礼上就会第一次见到皇帝,并成为所谓的“天子门生”。

七品知县有机会见到皇帝吗?一般的只能见一次,混得好顶多两次

当然,这些新科进士的身份还不是官,和知县能不能见到皇帝没有关系。不过,新科进士在参加朝考以后,就会根据考试成绩划定不同的出路。优者入翰林院庶常馆继续深造,成为朝廷的储备人才,这些庶吉士大多在京任职。

次者以各部主事、中书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小京官”,在朝考中列末等的则大部分外放为知县。当然,从新科进士到实授知县,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或一两年或数年。

进士如果顺利通过吏部的铨选,那么下一步就是决定仕途前程的“引见”了。引见制度顺治朝就有,但仅限于中高级官员,至少是知府以上的才有机会得到吏部的引见,至于知县一类的直接上任即可。

七品知县有机会见到皇帝吗?一般的只能见一次,混得好顶多两次

雍正是个勤政的皇帝,放低了官员引见的标准,知县按例也要由皇帝进行面试,如果奏对得当,方可放实缺。也就是说,自雍正朝开始,知县上任前就必须要见皇帝,尽管雍正以后多流于形式,一大批低级官员往往在不到一个时辰就引见完毕了,可能一句话都说不上。

知县一旦外任后,如果再想见皇帝就很难了,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知县如果任上有突出政绩,官声人品俱佳,在大计中被举为“卓异”,则会得到晋升,在晋升之前,同样也要参加引见,并受到皇帝的褒奖。加上上任前的一次,顶多也就是两次了,因为后面的身份已经不是知县了。但这样的知县少之又少,三年大计中,各省仅有一两个名额,是绝对的小概率事件。

七品知县有机会见到皇帝吗?一般的只能见一次,混得好顶多两次

还有一种情况是皇帝出巡,比如乾隆南巡时,每到一个省,该省的所有大下官员都要接驾,虽然知县官小,却也能远远地瞻仰圣容。如果运气好,皇帝驻跸在一个县城,那么知县就能近距离地接触皇帝,差事要是办得好,指不定还能升官。但皇帝出巡也非常态,自乾隆以后,皇帝顶多是祭陵、木兰秋闱,或是在京师附近转一下,南方各省的知县是无缘面见皇帝了。

在众多知县中,有一类是到死都不会见到皇帝的。这一类就是捐纳出身者,本来花钱买官这件事就有伤朝廷体面,皇帝更不会自贬身价去见这些充满铜臭味的异途出身官员。

捐纳得知县者不算多,大多数时候就是永久候补,就算放了实缺,也是小县简缺,而这样的地方,往往地理位置较偏,经济欠发达,也不是皇帝巡视的目的地。所以,以捐纳出身为知县者,是一辈子都见不到皇帝的。

七品知县有机会见到皇帝吗?一般的只能见一次,混得好顶多两次

知县能不能上奏疏?

这里的“奏疏”指的是题本而非奏折,奏折的权限仅限于道以上的高级官员,是一种保密性极强的官方文书。而题本则是日常不太重要,且不需要加密的文件。

在京各衙门以及各省督抚藩臬所上的题本,先要呈给通政司,然后上交内阁,汇总后上报皇帝,这个操作流程从明代开始一直都是这样。

知县作为亲民官,在遇到一些重大情况时,也是可以向朝廷上题本的。但他们不能直接递到通政司,而是要经过督抚转呈。就是说,知县的题本有可能递不到京城,主要取决于奏报的是什么情况。

通常情况下,县里一般是没有什么重大政务需要皇帝亲自决断的,最多就是旌表一类的,如给地方孝子、贞女立牌坊一类的。如果是重大政务,知县的原题本要和督抚的意见一起呈上,不过此类情况很少见。

七品知县有机会见到皇帝吗?一般的只能见一次,混得好顶多两次

严格意义上讲,七品知县是不能上达天听的,要严格遵守逐级上报的原则。再者督抚也不允许知县越级上报,这是官场的游戏规则,一旦破坏了这个规则,不是卷铺盖走人就是有穿不完的小鞋。

Tags:雍正   清朝   乾隆   明朝   跳槽那些事儿   经济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