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流传两千余年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发生在连云港(凿壁偷光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网络整理 2022-05-18 最新信息

匡衡,字稚圭,出生在东海郡承县,因家遇灾荒几岁便追随家人,逃荒到海州新县巨平山下“巨平村”,这里山海相拥,环境清幽,当地百姓以打渔为生,十分勤劳故生活富足,匡家决定在此定居繁衍,巨平村因匡衡名气,后改为“匡里”,匡里也就是现今的朝阳镇刘巷村。

流传两千余年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发生在连云港

匡家以碎石泥土砌墙,用芦苇杆与茅草为房顶,宅院虽简陋寒酸,但也能遮风避雨,匡衡的童年、青年都是在此宅院度过,著名的“凿壁偷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所古宅里,只是遗憾遗址现今已无处可寻,可以原址重建增加连云港的人文景点。

流传两千余年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发生在连云港

匡衡成长居住地就在海州匡里,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费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

流传两千余年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发生在连云港

匡衡勤奋苦读、手不释卷,终成国家栋梁之才,他是西汉时期的经学家,以说《诗》著称,汉元帝时官至丞相,被授“乐安侯”,卒后被供奉在海州“乡贤祠”内,是古海州杰出文人之一。

流传两千余年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发生在连云港

新县是朝阳镇的旧称,为古东海县治所在地,东海县原治所在今新县北不远的沙集、搭山地域,也就是著名的“石花县城”,后因地壳运动变化,县治所沉没海底,当时隶属海州县治郁州。

流传两千余年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发生在连云港

东海县治所搬到南云台山下河码头附近,“新县”的地名从此诞生,后因海水继续上侵,东海县治所迁到南城,新县的名称则在当地得以保留,新县其时相当繁华,刘巷住户以刘、曹为主。

流传两千余年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发生在连云港

《江南通志》曰“云台有东海‘旧县’、东海‘新县’。旧县治相传在搭山下,今已沉没海中,新县治即今新县村也,城址尚在”。

流传两千余年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发生在连云港

新县诞生于两晋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县治所古城还有城形,从东山跟向西至尹宋村东,拐南至花果山下小团山,城墙总长十余里,高约三丈,东西各有一座雄伟城门,十分坚固雄伟。

流传两千余年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发生在连云港

新县城圈背依东山、南山,方圆三千亩,固若金汤,内储山水、外捍海潮,又保一方平安。明清时代城墙塌毁,城墙石、砖散失,残存的城基成为黄土堆,上世纪七十年代逐步被改造为粮田。

流传两千余年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发生在连云港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流传两千余年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发生在连云港

《康熙海州志》载:匡衡,东海人,字稚圭,勤学而无烛······凿壁偷光,至今传为“匡里”。

流传两千余年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发生在连云港

海州知州廖世昭1522年初修《海州志》:匡衡凿壁偷光,在巨平村中,至今传为“匡里”。

流传两千余年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发生在连云港

云台先贤张才甫先生(生于1831年)撰《云台补遗》:巨平即今刘巷,名为匡里,在新县西四里,匡衡宅,本巨平村刘巷,在新县西四里。

流传两千余年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发生在连云港

据《朝阳镇志》载: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多次到刘巷考察,对刘氏古宅进行鉴定,有匡宅之说,房三间,古朴浑厚,虽非汉时原型,但一直保存。

流传两千余年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发生在连云港

作者连云港代言人声明:此文是出于正面宣传家乡连云港为目的,让本地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感觉到骄傲,让外地人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心生向往,不做任何商业用途,若有网络图片来源或者文中表达内容观点,伤害且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联系,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合作!

Tags:连云港   新县   东海县   东海   南北朝   西汉   花果山   我在宫里做厨师   汉元帝   晋朝   云台山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