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培养干部的一个经典案例(杨廷和是谁的儿子)

网络整理 2022-05-19 最新信息


据说,干部是培养出来的。

徐阶培养张居正,可以说是人治官场培养干部的一个经典案例。

张居正家世贫贱,本来没有人脉,但是经过自己努力,成为徐阶的培养对象。这一点尽人皆知。张居正就公开说过,他是老师徐阶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

下面,就从细节入手,说一说这个经典案例。

张居正点了翰林,但翰林官是提拔最慢的。他忍受不住煎熬,索性请假回家“养病”去了。

三年后回到首都,一年多后,就提升了。

这是张居正的官场生涯中,第一次升职。

这个职务,叫“右春坊右中允”。很奇怪的一个名字,现在是没有类似的官位了。按照当时的分类,属于“宫官”,算是东宫里从事文秘工作的低级官员。因为当时并没有立太子,所谓“东宫”,并不存在。这个职务是一个虚衔,是翰林官升迁路线图里的一个台阶,主要为提级用,就是级别上提拔一下的意思。

有了一定级别,就好安排实职了。不久,张居正就获得了一个实职:国子监司业。

国子监是惟一的高等学府,司业相当于副校长。

这个职位级别不高,勉勉强强可说得上是副司局级,不像人家北大、清华,副校长就是响当当的正局级。

实际上,张居正并不符合提拔条件。

提拔干部要看够不够硬杠杠不是吗?在职场尤其是官场工作的朋友都知道,提拔干部,是有不少条条框框的。比如,当正科级干部才一年,就想提拔为副处级,是不大好办的。这就是硬杠杠。

大明提拔干部,也有类似的硬杠杠。只是,基于当时的特殊情况,又加以细化了:不是笼统地规定任职多少年以上,而是“历俸”多少年以上。

历俸,就是拿工资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时提拔干部有一个硬杠杠:拿工资的年限。

为什么这么规定呢?

因为,当时的干部,受到弹劾或者其他多种原因,或主动或被动,动辄辞职,辞职后又起用的比较普遍。比如,张居正就请长假回家隐居了三年多,从嘉靖三十四年一直到嘉靖三十八年。受到弹劾辞职,或者主动辞职,或者请长期病假,或者父母去世按规定回家守孝等等,脱离了工作岗位,就要住俸,也就是停发工资。

由于这些特殊情况,于是,就把领工资年限作为升职的硬杠杠。

说白了,你在岗位实际做工作的年限,才是提拔职务的依据。

制度规定,翰林院编修如果要提拔,必须历俸9年以上。

而张居正,却不够条件。

张居正嘉靖二十八年秋庶吉士毕业,授编修。可是,他任编修不到6年就请假回家了,就是现在所说的“停薪留职”,而他复职刚一年,嘉靖三十九年,就提拔了。

显然,“历俸”时间不够。

这可是硬杠杠啊!

当然,人治官场嘛,制度是这样规定的,并不等于说,凡事就得可丁可卯这样执行。

所以,许多情况,制度和实际不是一回事啊!

张居正“历俸”是不够,但是想提拔他,就不说这个了。大而化之说,张居正在翰林院任编修,超过10年了嘛!至于说历俸,张居正嘉靖二十六年夏做了庶吉士,就拿工资了嘛,这样算起来,扣除他请假的3年多,也够9年了嘛!这样含含糊糊解答一番,也就糊弄过去了。

大家在官场混,也都明白,人治官场,制度是领导们定的,领导们怎么说,就怎么算吧!

就算这个条件忽略不计,张居正“历俸”年限够格,就必定该提拔吗?

不是的。实际上,翰林院编修任职10年得到提拔的,可以说是例外。

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位翰林院编修,历俸年限刚满就被提拔为“宫官”,就像张居正获得的首次提拔一样,消息传出,人们觉得不可思议,追根求源,这位编修原来是吏部尚书的门生,于是,言官上本弹劾,说吏部尚书“私其门生”。

可见,刚够资格就提拔,罕见!

何况,张居正“停薪留职”三年多,刚回来上班呢?

你单位里有个停薪留职好几年的干部,回来不久就提拔,即使各方面条件都够,恐怕你心里也不服气吧?

想象一下,倘若没有得力人物的提携,张居正隐居销假后上班一年就升迁,可能吗?翰林官升迁路线图中,好不容易空出来一个位置,做了十多年二十几年七品编修的还有很多,大家都在眼巴巴盯着呢!

不过,在提拔张居正的时候,明知道是违规的,似乎也多多少少有所顾忌,所以在职务安排上,耍了一个小手腕儿。

也可以说,是小技巧。

张居正的实际职务是国子监司业。

这也是翰林官升迁路线图中的一个站点。

但却不是一个好位置。

官场都知道,司业,这个职位不是给新人的,一般是对长期得不到提拔的老编修的一个照顾性安排。

所以,提拔编修做司业,就有“嫁老女”之说。

女大不能留,闺女迟迟嫁不出去去,父母着急啊,不再挑挑拣拣,随便找个男人,嫁出去算了。

这,显然不是好职位嘛!

可,张居正不是“老女”,而是水灵灵的“黄花闺女”,却被安排这样一个职位,意味深长。

试想,张居正不够条件,硬要提拔,多少人羡慕嫉妒恨?倘若安排一个热门职位,容易引起反弹吧?

而安排一个大家不太愿意坐的冷板凳,就相对减少了麻烦。

至于这个冷板凳嘛,对别人也许是,坐上后想换换位置,难了;领导的红人,就另当别论了。

张居正因为这次打擦边球式的提拔,在官场,具备了脱颖而出的态势。

仅仅一年多,严嵩就倒台了。

张居正的老师徐阶,取而代之。

有理由相信,张居正在严、徐决战的最后时刻,张居正暗中为徐阶出谋划策,成为他的最重要的谋士和助手。这也是徐阶打擦边球提拔张居正的一个重要动因。暗中参战的张居正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他的老师徐阶,已经把他视为心腹,精心为他设计未来的道路。

什么叫培养干部?冠冕堂皇的话都是说辞,实质就是:培养干部,就是要采取措施,让这个干部在提拔的时候,方方面面都说不出什么能够摆在桌面上的反对意见。

张居正当国子监司业不久,就被抽调参与《永乐大典》的修校工作,担任分校官。

这可是国家重大文化项目。

我中华,自唐宋以来,一流的政治家,又必是一流的文人。换言之,做不了一流文人,就难以成为一流的政治家。

但是,做一流的文人,张居正没有这个优势,靠他自己努力,拿出吃奶的力气,也超不过王世贞吧?

不过,有组织培养,情形就不同了。将来一说,张居正做过《永乐大典》分校官,干得很不错。理直气壮,掷地有声!

这是要张居正出政绩,培植在干部中的资望。

仅此是不够的。毕竟,干部的升迁,决定性因素并不在“群众”,而在有决定权的领导。让领导了解张居正,才是关键。

为了让张居正有机会获得大老板的赏识,徐阶又给张居正安排了一项“光荣”任务:《承天大志》修撰。

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实际上是“脏活”。

这事,说起来,背景有点复杂。简单说吧,当年武宗皇帝以三十出头暴卒,他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血缘最近的的一支,就追溯到分封在湖北钟祥的兴献王那里了。此时,老兴献王已死,他的长子承袭王位。于是,就接到北京继承皇位,这才有了嘉靖皇帝。

按照家天下的伦理,只有皇帝的儿子才有资格做皇帝,不然不就乱套了吗?所以,满朝的官员都说,嘉靖皇帝应该是过继给他的伯父孝宗皇帝,成了他的嗣子,这才有资格当了皇帝。嘉靖皇帝不同意,坚持说我没有过继给我的伯父,我就是我。你们不是说只有皇帝的儿子才有资格做皇帝吗?我追封亡父为皇帝不就行了吗?于是,他追封已故兴献王为睿宗皇帝。首相杨廷和和他的儿子杨慎,就是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状元,带头抗议。只有十四、五岁的嘉靖皇帝血气方刚,不惜铁腕镇压,杀的杀、关的关、流放的流放,实在很血腥。

这就是嘉靖朝有名的“议大礼”事件。

当今皇帝似乎也明白,其实这件事,没有完,人心不服,随时可能会翻案。现在,他已在位四十多年,老病交加,迫切需要对这件事有个定调,修成正史,以垂后世。

当年严嵩为了讨好嘉靖皇帝,就修了《承天大志》,主要是借此说明嘉靖皇帝出生时就有吉兆,气象非凡。现在,重修《承天大志》,要证明嘉靖皇帝当皇帝如何英明伟大,让那些当年“议大礼”事件中的反对派无地自容。

也就是说,重修《承天大志》,其实是“拍马屁”工程,名副其实的历史虚无主义活动,旨在肆意编造历史,为“议大礼”定调,为嘉靖皇帝歌功颂德。

徐阶安排张居正做,就是要他在领导那里挂上号,以后提拔就好办了。

果然,当张居正受命修撰《承天大志》时,广大干部中已经在流传这样的话:“张居正将大用矣!”

于是,徐阶迫不及待地为张居正又一次升职了:右春坊右谕德。

这个职位也是翰林官升转的一个台阶,依然属于虚衔。

对别人或许是虚衔,对张居正却不同,有了这个台阶,他很快就接到了新的任命:裕王府侍读学士。

这是个什么职务啊?

就是去给皇子裕王当老师。

裕王,是大家已经“默认”的接班人啊!

当接班人的老师,预示着什么,地球人都知道。

那么,轮得上张居正去当接班人的老师吗?或者说,张居正的这个任命,正常吗?

不正常。

首先,接班人的老师,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的,至少学问要很渊博吧?而张居正,并不以学问渊博见长。翰林院里,比他资格老、学问渊博者大有人在。

其次,此时裕王已经成年,不是刚出阁讲学的时候,教他学习四书五经、学习历史、学习书法等等的老师,早就安排好了。裕王的老师已经有六、七位了,将来裕王继位,内阁大臣,应该优先从这六、七位老师里选。如果不能成为裕王的老师,张居正想入阁拜相,难度相当大。正好有一位裕王讲官有点情况,一门课程尚未讲完,徐阶当即提议任命张居正接替。

张居正只担任裕王讲官3个月,把那门课程讲完也就结束了裕王讲官生涯。可是,裕王老师的身份到手了,这层金算是镀上了。

那么,徐阶这样提拔任用自己的学生张居正,不怕别人议论吗?或者说,大家认可吗?皇帝那里能通过吗?

人家徐老师,早就设计好了,做好了铺垫。前面的两件事,就是为了这个。

所以,尽管张居正从资历、资格上说,正常情况下是轮不到他当接班人的老师的,可是,他还是很顺利地就当上了。这已经是他回到首都上班的三年时间里的第三次提拔了。

领导刻意培养,自己又努力,提拔的事,几乎是水到渠成。所以,不久,张居正又一次升职了。

从级别上说,张居正还属于低级干部。他再升一级,才可以升到五品,算进入中级干部的行列了。中央机关里,属于五品的职位不少,徐阶为了给张居正做铺垫,选择了非常重要的职位:翰林院的“一把手”。

翰林院的“一把手”是正五品,级别上与各部的司长平级,只算是中层干部。

可是,虽然都是正五品,可翰林院一把手,不是司长们能够比的。

翰林院的一把手,不用说是由德高望重、学问渊博者充任的。这方面,张居正有很大的差距,这不是他的优势。按说,是轮不到张居正的。

但是,研究干部的时候,或者宣布任命的时候,一说张居正参与重大文化工程——《永乐大典》的修订、完成重大政治任务——《承天大志》的修撰,又具有裕王老师的身份,领导免不得点头认可,“群众”也无话可说。

看看,组织培养不培养,就是不一样啊!

张居正刚刚走上翰林院“一把手”岗位不久,徐阶就着手替他安排更加重要的位置了。

隆庆皇帝刚继位,首相徐阶与高拱的矛盾白热化了。高拱是隆庆皇帝的首席老师,眼看有取代徐阶之势,徐阶想到的的决计应对之策,就是把张居正提拔到内阁。

刚当上中层干部,就能入阁拜相吗?

不能。

但只要有人培养、提拔,就能。

徐阶趁着国丧期的混乱,大家注意力集中在新旧交替上,急急忙忙办理了张居正提任礼部侍郎(副部长)的手续。

这时候,张居正才提任五品的翰林院代理院长七个月。

提拔礼部侍郎不是目的,是为入阁拜相铺垫的。

按照当时的制度,具有吏部、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的身份,就具备了入阁拜相的最低资格。

张居正根本就没有来得及到礼部报到上班,仅仅过了10天,入阁拜相的文件就下发了。


按照制度,提拔礼部侍郎也好、入阁拜相也罢,都有固定的程序,相当于文明现在所说的“走群众路线”——廷推。即中央一定范围的干部投票推荐出三个候选人,报请皇帝从中圈定一人。倘若按照这个正常程序操作,轮不到张居正。毕竟,他的资历很浅,提拔已经够快了。但是,人治官场,只要领导铁了心要提拔某个干部,总是有办法的。徐阶援引特例:特旨任命。隆庆皇帝刚刚上位,还处于熟悉情况阶段,这个阶段是不适合特旨任命干部的。但是,隆庆皇帝不大爱管事,凡事委政内阁,徐阶把张居正入阁拜相诏书稿报上去后,新皇帝懵懵懂懂批了。

一个七品史馆,停薪留职后回来工作刚6年,离他被提拔为五品的翰林院一把手 8个月,离被提拔为礼部侍郎10天,就入阁拜相了!

一年后,徐阶迫于形势,不得不下野。这时候,他当众拉着张居正的手,老泪纵横,公开说把家事、国事托付于他!

显然,徐阶火急火燎提拔张居正入阁拜相,除了对付高拱,更长远的考虑是要他做接班人的。

至此,徐阶和张居正的位置调换过来了。张居正成为徐阶家族的保护伞。

徐阶家族横暴乡里,闹得江南乌烟瘴气,上访告状者不绝于途,但在张居正的保护下,徐阶家族两次化险为夷,徐阶得以安度晚年。

Tags:徐阶   张居正   跳槽那些事儿   严嵩   交个朋友吧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