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激活奇观宁暂辍“人才红利” 驱动创新发展|人才|梅州市|梅州

网络整理 2017-06-14 最新信息

近日,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陈填烽来到梅州,和当地农业部门商讨制定富硒产业标准事宜。“和梅州合作不是第一次。”早在2013年,陈填烽的团队就和位于平远的广东省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合作。如今,该公司建成GMP生产车间,生产出国内纯度最高的天然冰片,市场巨大。

创新驱动发展,关键在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人才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拥有人才就有核心竞争力。

然而,梅州市的人才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适应,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等问题,成为束缚区域发展的桎梏。

从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千人计划”到日前的全市人才工作会议,这是梅州市不断探索的真实历程。新出台的人才新政“20条”将从人才培养、引才聚才、平台建设、服务保障等五大方面发力,力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

现状 高级职称人才仅1.12万

创新驱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然而,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创新也成为不少企业的“烦恼”:没有人才怎么创新?

当前,一方面是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另一边是人才缺失严重,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由于梅州地处山区,区位优势不明显,距离广州5小时的车程曾吓跑了不少求职者。此外,科技创新基础、科技服务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让人才困局雪上加霜。不少企业家直呼:引进人才不容易!

数据显示,全市专业技术人才10.5万人,高级职称以上人才(1.12万人)仅占10.7%。在梅州工作的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更是屈指可数。目前,梅州有博士后工作站3家,而跟梅州经济规模相当、人口总量仅为梅州一半的浙江省丽水市,已有博士后工作站29家。

从专业分布而言,专业技术人才中教育、卫生类占了80%,工程类仅占11%,农林类仅占3%。从城乡分布看,人才差距非常大,比如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中级职称以上人才总量为235人,平均一个镇只有2人。此外,各种新经济组织和民营企业人才偏少。

“国以才立,企以才兴。”梅州市不少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即使公司愿意开出与珠三角持平的薪资,依旧难以吸引高端人才。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无论是在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电子元器件、新能源、新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还是在建材、电力、陶瓷等优势传统产业,或是在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紧缺几乎成为所有行业共有的“烦恼”。

一些梅州本土经济观察人士表示,梅州的高端人才主要以“产学研”形式进行技术引进,对“外来”科研依赖性过大。随着中青年工程技术人员流动性大、高端人才难引进,直接影响到创新能力。

大埔县陶瓷产业有着8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人才流失问题日益严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在潮州从事陶瓷行业的大埔人估计有数千人,本地专业人才数量远不及上世纪90年代。

在会上,梅州市委大大谭君铁指出,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清醒认识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切实增强加快人才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要求,努力把梅州打造成为粤东西北人才发展新高地。

转变 探索有效人才供需

梅州市一直在积极探索人才工作,实施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千人计划”,出台高于本地同类在职干部的经济待遇、住房补贴等政策,面向全国引进333名城建、交通、水利等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或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高素质人才。

早在2012年6月,梅州市开始实施“千人计划”。梅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郑政伟,是梅州近年来引进的高素质人才之一。2012年,这位在外工作17年的高级工程师,放弃原来在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的岗位,成为梅州第一批“千人计划”引进人才。

郑政伟说,在日益严峻的生态保护形势下,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回到家乡干环保,正好人尽其用。”

5年过去。如今,梅州市环保系统、环保企业很多人一遇到技术问题,郑政伟常常就是咨询对象。值得一提的是,郑政伟成了梅州市环保协会的会长。“从政府到企业,梅州市创新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

感受到人才氛围变化的,还有梅州市人民医院引进的高端人才赵平森。留美博士后赵平森也曾面对过艰难的选择。“刚从美国回来时,有好几家大医院向我抛出绣球,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梅州市人民医院。”

2015年,梅州市人民医院获批准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俗称试管婴儿),成为粤东北地区首家通过该项技术国家级评审的医疗单位。赵平森是项目负责人之一。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近两年来,梅州市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强政府服务和引导,把更多创新资源配置到企业、更多人才引导到企业、更多项目落户到企业,进一步调动企业创新主动性。

2015年,梅州制定出台了《梅州市引进高素质人才千人计划政策调整方案》,把今后引才的重点向企业延伸,围绕支柱产业和重大项目引进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制定了4个配套文件,对相关人才政策进行细化,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人才工作取得了成效。去年,梅州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评价分值为71.5分,位于粤东西北第6;全市专利申请量2146件、专利授权量1544件,其中发明授权量比增60.8%,授权增长率居全省第三。

人才新政堪称梅州市史上最强人才新政,对人才的激励政策比以前力度更大。人才新政是“干货”,操作性强;对引进和培育人才的范围更广。此外,人才新政是结合梅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对人才是适当的激励。尽管财力有限,但引才育才的决心很大。

谭君铁强调,要用战略眼光招才引智,高起点引才、用市场揽才、以项目吸才。要以实际需求育才强才,围绕产业培养人才、围绕企业发展培养企业家、围绕适用培养人才、围绕未来培养青年人才。

期待 建立梅州人才智库

梅州市的富硒土壤资源丰富。去年10月24日,由暨南大学和梅州市共同主办的“世界富硒长寿产业联盟大会”举行,受到多方关注。

在梅州市的支持下,暨南大学积极筹划梅州市地方研究院建设事宜,凝聚大学、政府、企业的力量,为梅州市富硒产业制定标准,为梅片树产业发展做好技术支撑及技术储备,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发展。

陈填烽说,借助人才新政,将逐渐引进各种高精尖人才及关键技术人才,组建强有力的技术攻关及研究团队,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不少企业对此次人才新政表示期待。

引来人才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得留住人才。以往,有企业曾引进过一些高层次人才,进行创新拓展,但最终因为企业创新氛围不足,缺乏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和发挥作用的科研平台,最终还是没能留住人才。

梅州在提升人才服务功能上做足文章。一方面,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公寓;强化投融资对人才的扶持力度;强化人才服务管理,设立人才服务机构和专门的人才服务窗口。

另一方面,梅州市建设世界客属青年创新创业中心、成立客属青年创业基金和创业联盟等一批孵化育成平台,鼓励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力建设院士团队驿站和梅州市人才驿站。

近期,梅州市人社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人才现状摸底调查工作,对全市党政机关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事业专业人才等类别的人才总量、年龄结构、学历水平、人才需求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建立梅州市人才智库。

“梅州应通过深入基层一线、企业园区,充分掌握市场对人才的所需所盼,清楚需要什么人才、紧缺什么人才。”有梅州本土经济观察人士指出,对市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特殊人才,应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人才引进评审机制,对一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进行准确认定和激励。

“人才新政的出台,力度空前。梅州市为人才引育提供了涵盖人才引进、培育、保障的一整套的政策体系。”相关人士建议,在跟踪、评价体系上还应该进一步完善,从而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也能减少对于引进人才能力的怀疑,营造尊重人才、共谋发展的局面。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及政府的肯定、鼓励与支持。”陈填烽表示,希望梅州市在此次人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新风尚,让人才全身心投入。

■记者观察

招才引智

不能单靠“红头文件”

西周时期,周公姬旦礼贤下士,殷切求才。在吃饭时,听说有贤士来见,便将吃进嘴里的饭吐出来,赶忙去接待,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段千古佳话折射出人才的重要性。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作为重要的创新要素,人才成为各大城市的必争要素。今年,广东省委2017年的“一号文件”是《关于我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一场悄无声息的“人才争夺战”在激烈地进行着,广州、深圳重金奖励引进杰出人才,潮州市实施“凤凰人才引育计划”和“八项人才工程”……

事实上,从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千人计划”到“人才新政”,从举办粤东西北院士专家行到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学者梅州行,梅州在不断地探索中,把人才建设重点放到战略高点上。随着转型升级渐趋深入,梅州市比以往更加需要高层次人才,建设“一区两带六组团”,加快振兴发展。

需要明确的是,人才战略不等同于人才政策。仅靠几个“红头文件”,很难长时间地吸引人才。人才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招来人才和培养人才是第一步,留住人才、让人才发挥作用、实现最大价值才是关键。

人才作为“才”,需要有其发挥才能、施展抱负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事业。因此,要提供能让其发挥才能的事业平台。

那么,人才战略何处下笔?应当学习新加坡、香港的模式,先培育好土壤,再来发展绿洲。其优先选项,是要创建适合让人实现价值的土壤,否则很可能就会出现“南橘北枳”。即使人才留下了,没有施展才华的平台,也会变成庸才。

如何招揽真正高层次的人才?真正的顶级人才,不可能只为短期利益所吸引,必定更注重该区域在某一产业、领域的优势。只有大环境具备了,创新型人才方能大量聚集,一起干大事,实现创业创新梦。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一方面应主动作为,打造产业集聚优势、创新环境优势,另一方面,要对“金凤凰”伸出关心关爱的“梧桐枝”,提供细致、贴心、高效的服务。这是以人为中心、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执政理念,更是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转变。

一个地方好不好?评判标准是什么?在两千多年以前,古人用6个字就道尽其妙:近者悦,远者来。其实,当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业环境逐步形成,当人们不再因交通、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而纠结,当梅州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城市,何愁没有“孔雀南飞”的盛况?

Tags:人才   梅州市   梅州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