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古代“学神”是怎样炼成的?科举考试比上清华更难

网络整理 2019-04-29 最新信息

《神童诗》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十年寒窗苦读,只求得一朝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名震天下。

科举考试是发于隋唐的一种选官制度,从隋炀帝创设进士科,再到1905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

科举之路可不是坦途,甚至比现在上清华、北大更要艰辛。

古代的仕途考试是层层筛选的。在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分为院试(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过了院试便是秀才,等于有了功名在身,古代许多人的仕途之路也止步于此,有的甚至到了四五十岁仍是童生。在我们的记忆里,那些丰神俊朗,才貌无双的状元郎才是少数。

古代“学神”是怎样炼成的?科举考试比上清华更难

从秀才升级到举人的考试叫乡试,明清时期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主考官由皇帝委派,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至第十名叫“亚元”。

乡试之后是会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京赶考,明清时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由礼部主持,第一名称为“会元”,其余录取者叫贡士。

古代“学神”是怎样炼成的?科举考试比上清华更难

古代的交通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没有高铁,更别提飞机,坐马车和乘船都是奢侈,更多的时候是凭自己的一双脚跋山涉水。

除了路途遥远,考试时的吃住环境更是恶劣,会试和乡试都考三天,而这三天吃睡全在比厕所还要小的单间中。

最后能闯进殿试的,离走上人生巅峰又进了一步。殿试由皇帝主试,考策问。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古代“学神”是怎样炼成的?科举考试比上清华更难

有人苦读,不乏也有人偷懒耍滑,科举制监考严格,也还是有人铤而走险地作弊,古时的小抄,又称“夹带”。经文密密地写在衣物、身体上或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等。

2005年天津曾发现了一套完整的清朝考试作弊工具,仅火柴盒大小,共9卷本,均长4.5厘米,宽3.8厘米,厚0.5厘米。每卷本内约有10余篇文章,共10多万字。让人称奇的是卷本内文字只有1毫米见方,通过牛角刻版印刷而成,可见当时作弊手段的高超。

古代“学神”是怎样炼成的?科举考试比上清华更难

艰苦卓绝的科举考试落下帷幕,朝廷却也不是一点儿人情味不讲,为了笼络天下人才,为己

效力,朝廷为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的士子举办盛大的庆祝宴会,又称“科举四宴”。其中鹿鸣宴、琼林宴为文科宴,鹰扬宴、会武宴为武科宴。

“鹿鸣宴”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是为乡试后新科举人而设的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用:“琼林宴”是为殿试后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始于宋代。

古代“学神”是怎样炼成的?科举考试比上清华更难

宴会上菜品好不丰盛,四冷热荤、四生京果、四式糖果、四点心饭菜不一而足,珊瑚鸽脯、

五彩银针、锅贴鲈鱼……只恨不得令人大快朵颐。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读者们,关于“科举考试”,大家还有哪些见解呢?如果喜欢本文章,欢迎转发收藏哦~

本文作者:花间诗语(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5155149255541260/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历史   宋朝   清华大学   明朝   文章   诗经   隋炀帝   中国历史   文化   清朝   读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