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吴同和|-虞舜与九疑:德自舜明与道德之源(虞舜孝感动天故事感言)

网络整理 2022-04-19 最新信息

德自舜明与道德之源

吴同和

吴同和||虞舜与九疑:德自舜明与道德之源

九疑山三分石,又称舜公石!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帝的“明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上古文明社会的发展,使中国真正由野蛮蒙昧渐入文明;令人深思的是,社会发展,历史演进至今,“明德”,仍影响、甚至规范着当代中国人的言行。

尧舜禹是儒家最为推崇的“大同社会”具有崇高品德的三大“圣人”。千百年来,儒家几乎是“言必称尧舜”。清代学者崔述《唐虞考信录》曰:“然则尧舜者,道统之祖,治法之祖,而亦即文章之祖也。”古人将尧、舜视为圣王,而且往往是尧舜并称;但事实上,在道德与政治的结合中,尧不能为而舜能为之,尧未能成而舜能成之。所以,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上古时代的舜帝,才是中华文明最为关键的奠基人。正是舜帝的德行和以德治国的政治实践,才将伦理道德与政治韬略结合起来,使此后的中国文化一直沿着“伦理政治”的主流路径走下去,几千年基本保持不变。《荀子·非十二子篇第六》曰:“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则圣人之得势者,舜禹是也。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由此可知,舜帝居“圣人”之中,承尧传禹,地位尤为特殊:他以道德为本,成为实现天下大治的圣王典范。

舜帝首开社会道德教化先河,用“明德”治理百姓万民。孔子“祖述尧舜”,将这种教化概括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意思是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罚,却没有廉耻之心;如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孔子还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从星共之。”(《论语·为政》)对舜帝以德治国的经验总结,给予了充分肯定。

舜帝的道德教化,更重要的是其以身作则、立身为范。他身体力行,处处为他人考虑,用行动去感化他人,创建了中国最原生态的道德文化。《尚书大传》赞曰:“舜不登而高,不行而远。”可知其光彩照人。

民国时大学者柳诒徵(1879-1956)在《中国文化史·绪论》中说:

吾民族创造之文化,富于弹性,自古迄今虽有盛衰之判,固未尝有中绝之时。舜帝是这“未尝有中绝”的生命创造中的一环,是这文化长河中的一脉。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大多出现文化断层,唯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数千年以来传承不辍。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道德文化如一条绵绵不绝的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民族在追求尧天舜日的再现和对前贤的敬仰中,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这就是中华民族遭受了千灾百难仍然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因此,舜帝既是中华道统的维护者,也是中国伦理之奠基者及中华传统道德之推动者,更是中华民族自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先贤与最贤明的人君。

这段论述,可领悟为:舜帝乃道德先祖,产生和发展已绵延了四千多年的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之源,它哺育了世代华夏儿女,最终积淀为一种民族心理,构成了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舜帝持家为人、治国兴邦,均以德为本,为古中国人类社会从蒙昧步入文明,提供了全新的社会规范,具有划时代意义。

观照舜帝之为帝为人、治国治家种种事功,可予今人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作为中华道德文明的始祖,舜帝一辈子,始终践行个人身心道德的“诚”、家庭道德的“孝”和社会道德的“仁”。


(一)孝敬父母,爱护兄弟

舜帝推崇孝悌,是中华民族家庭伦理道德文明的始祖。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曰:“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

我国的人伦道德,始于虞舜时代。“孝”为百德之首,虞舜是孝的化身。舜出身低微,其父瞽叟心地狭窄,后母言不及义,嚚悍卑劣,同父异母弟象,生性狂傲骄纵。瞽叟疼爱象,常欲杀舜。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待兄弟亲善友爱,孝悌德行天下闻名。《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汉代著名学者皇甫谧(215—282)《帝王世纪》云:“其母早死,瞽叟更娶,生象,象傲,而父颃,母嚚,咸欲杀舜。舜能和谐,大杖则避,小杖则受。”瞽叟、后母、象视舜为眼中钉,肉中刺。舜在家中吃不饱,穿不暖,经常挨骂遭打,每日担惊受怕,恐被后母害死,低三下四尽力侍候父亲、后母及小弟,仍不能得到谅解和宽容。舜在艰难和提心吊胆的日子中逐渐长大,为避后母与父加害而流离至雷泽等地;尽管如此,仍不忘孝敬父母、爱护弟象及妹敤首。时人誉之,孝子之名遂不胫而走。

及后,尧帝年事已高,欲禅让,向诸侯、四岳征求意见。众人异口同声地推荐了舜:

……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尚书·尧典》)

这段话的意思是:大家告诉尧:“有个无妻的低贱之人,名叫虞舜。”尧说:“是啊,我听说过。他的德行到底怎样呢?”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他是乐官瞽叟的儿子,父亲糊涂,母亲好说谎,弟弟象态度无礼,但舜却能和他们和睦相处,克尽孝道,感化他们。”尧说:“我要试用他!”于是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借以考查他的德行。在妫河的弯曲处举行婚礼,让两个女儿做了虞舜的妻子。尧说:“恭谨地处理政务吧!”

之后尧帝又派九个儿子与舜相处,观察他怎样处世。在舜的熏陶下,尧的女儿不敢因为身份高贵而骄傲,侍奉舜的亲人能谨守妇道,尧的九个儿子也都更加友爱。成了帝尧女婿,舜更遭到生父继母与弟象的反对和不满,瞽叟欲将他置于死地而后快。《史记·五帝本纪》载:“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索隐》言:“以笠扞己身,有似鸟张翅而轻下,得不损伤。”《正义》引《通史》云:“瞽叟使舜涂廪,舜告尧二女,女曰:‘时其焚汝,鹊汝女裳,鸟工往。’舜既登廪,得免去也。”《史记·五帝本纪》云:“舜穿井为匿空旁出。”尽管如此,舜依然是宽容大度,不记仇恨,“复事瞽叟爱弟弥谨”。舜恪守笃亲尽孝、宽厚仁慈,前无古人也!

舜登“帝”位之后,对父亲、后母至孝,对弟、妹倍加爱护。父、母去世,予以隆重安葬;弟象不仅没遭到报复,而且得到帝舜的封赏。《汉书·武五子昌邑哀王传》云:“舜封象于有鼻,死不为置后。”《三国志·魏志·乐陵王茂传》云:“昔象之为虐至甚,而大舜犹侯之有鼻。”帝舜执政后,以仁政治天下,尊老爱幼,就是他自幼养成的“孝道”美德之升华和发扬光大的反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赞同摩尔根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历史分期法,着重研究了属于史前期的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以及向第三个时代的过渡,从而推论:“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关于上古时代的中国社会的进程,《吕氏春秋·恃君览》有类似的描述:“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上古时候没有国家,也没有君主,人们过着群居的部落生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平等而简单。这种原始共有的母权社会是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处于蒙昧或野蛮状态的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产品的富余引发了财产的私有化,出现了财产的继承问题。于是,对蒙昧或野蛮状态起决定作用的亲属关系,引导原有的氏族共有制经济向家庭私有制经济演变,母权社会开始崩溃,父权社会逐渐形成。联系舜帝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处于这样的转折时期。在这样一个时代,舜帝将伦理道德正式上升为社会的共同规范,推进了社会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步伐。

更重要的是,舜将家庭道德加以规范,从而使之成为构筑文明社会的基本单元。历史证明,无论是奴隶制还是封建制的国家社会,都是“家天下”的政治模式的延续。舜帝笃诚孝悌,以德报怨,首倡了人伦道德之风,这是人类社会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家即是国,国就是家;而虞舜从孝顺父母,友善兄弟的孝悌之道出发,首倡“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恰恰是为“家天下”服务的政治道德。家庭如此,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法律制度,同样要求人们尊卑有序,行事处世都按规范的准则和尺度办事,方可臻“内平外成”之境。因之,从《周礼》到孔孟儒教,乃至儒释道合流的教化思想,诸如“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甚至“三从四德”等一系列伦理道德,几千年来,一直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追根溯源,皆自虞舜!

可以这样说,虞舜之所以由一个普通山民而成为帝王,就在于他孝感天地。舜帝的时代,正是中国由野蛮社会向文明社会进化的转折时期,“孝”是当时社会文明的标志。在氏族社会时代,社会上第一美德便是孝。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第一个故事便是舜帝“孝感天地”:

虞舜,瞽叟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系诗颂之。

诗曰:对对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下。

《孝经》曰:“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国孝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把孝摆在了首要地位,孝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由此而产生。孝道重于治道,父亲重于天下。舜帝的孝行说明:不是孝道重于治道,而是道德教化重于国家治理;不是父亲重于天下,而是人类文明重于天子的位置。

从修身的角度考量,舜帝是躬行修身之典范。儒家认为,修身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求人们为人诚实,以诚信为本;舜帝之所以在先秦儒家心目中被奉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具有讲诚信的崇高品质与美德。据说舜在继承尧之帝位前,已辅佐尧帝二十八载。在此期间,舜一直认为,是否具有诚信品质,是决定能否取得天下的重要条件。据《荀子·尧问篇》记载: 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舜回答说:“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尚书·尧典》记载:尧帝“允恭克让,光披四表,格于上下。”其中,“允”, “诚信”之意也。尧帝坚守诚信之道,禅让帝位于舜,也希望舜能够继续坚守诚信之美德。舜继尧帝之位后几十年,始终能以诚信为做人之本;不仅如此,舜帝考察百官时,也要求他们“明诚以功”、“德允元”,即崇尚厚德,信任善类。

舜帝之所以能躬行诚信之德,就是因为他诚恳待人,具有与人为善的品格特征。《孟子·公孙丑上》曰:“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由于舜帝与人为善,舍己从人,他的行为也感化了一大批人,大家纷纷效法舜帝为善之美德。以至于“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孟子·尽心上》)

关于舜帝之孝,宁远九疑山地区流传着一个《舐目复明》的传说故事:舜陪同帝尧出巡,到了舜的家乡。回家看见父亲瞽叟忧愁的样子,忙问原因。瞽叟叹息说:“你现在是代理天子,你做了天子之后,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一点都看不见,我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舜听后哭得十分伤心,泪流满面,双膝跪在父亲面前,伸出舌头舔舐瞽叟的眼睛。瞽叟感到非常舒服,问道:“舜儿,这是什么药?抹上去很舒服。”舜止住舔舐,说:“这不是抹药,是儿用舌头舔呢!”瞽叟问:“是个古方子么?”舜道:“不是,是儿刚想到的。既然舒服,就让儿多舔舔。”弟象和后母暗笑舜愚笨,约有半个时辰,瞽叟兴奋地大叫起来,说眼睛似乎能看清楚东西了。舜更高兴,打起精神又舔舐了大半个时辰。瞽叟叫道:“好了,好了,我能看见东西了!”

关于舜帝孝感天地的故事,民间传说很多,不仅九疑山有,全国各地都有。如浙江会稽山地区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传说舜的生母死于难产,继母溺爱自己的儿子象,对舜百般刁难。寒冬腊月,继母要舜去捕鱼,江河都被冰封住了,怎么能撒网呢?舜没有办法,为了让继母吃到鱼,就脱去外衣,用自己的体温去融化冰块。虾兵蟹将见此大惊,于是报告东海龙王。龙王闻此,深为舜的孝心所感动,便叫虾兵蟹将驱赶几条鱼到冰上,舜终于捕到鱼回家孝顺继母。

甘肃敦煌所收藏的《敦煌变文集·舜子变》,也叙述了“焚廪”、“掩井”等故事。

一直到当代,孝道仍为华夏子孙所崇尚。2005年9月15日,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在宁远九嶷山隆重举行。拜殿的楹联“至孝千秋一德,笃亲万里同风”是前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96岁高龄时亲笔题写。

Tags:舜帝   文化   儒家   我在宫里做厨师   伦理   孔子   百济圣王   政治   论语   祖述   四岳   皇甫谧   世界历史   汉朝   帝尧   国创上头条   清朝   荀子   熊猫宝来   史记   柳诒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