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近代中国数学的启蒙者-徐光启与利玛窦(徐光启)

网络整理 2022-05-01 最新信息

这两天继续看了芒果TV播出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的第六集《季风》,影片通过讲述杭州府教授徐一夔、郑和航海船队翻译官马欢、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科学家徐光启以及地理学家徐霞客等人的故事,展现了明朝繁荣的出版业。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吴有性的《瘟疫论》、潘季驯的《河防—览》、徐光启的《几何原本》、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等一批足以比肩世界的科学著述先后出版问世。借助商业化的出版方式,明代最为杰出的成就得以保存和传播,让中国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

近代中国数学的启蒙者——徐光启与利玛窦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的第六集《季风》中的徐光启

明朝中后期发达的出版业使得坊间刻书蔚然成风,每一个普通人不仅有机会能够看到更多各种学科、各种思想的书籍,而且也有著述立说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机会。这个时期文化空前繁荣,多元文化并存,是可以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媲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有一对朋友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他们就是徐光启与利玛窦。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前六卷),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原有的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是近代中国数学的启蒙者。

近代中国数学的启蒙者——徐光启与利玛窦

徐光启和利玛窦翻译的《几何原本》

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中部的一个贵族家庭里,自小就博闻强记聪慧异常,尤其在语言方面天赋极高,年纪轻轻就精通希腊、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19岁时加入意大利天主教会,潜心学习,立志传教。公元1582年(明万历十年),30岁的利玛窦带着渊博知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教。首先来到中国澳门学习汉语,经过几个月的学习,他已经不带翻译就可以和中国人自由交流了。

在广东传教期间,他研读儒家经典,遍访当地名士,结识了不少朋友。为了更好地开展传教任务,利玛窦改换儒生装扮,以儒者自称,生活习俗也全面学习模仿中国知识分子,遂从中国朋友眼中的“西僧”变成了“西儒”。通晓中国儒家经典的利玛窦往往能够在传教过程中引用诗经、易经、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典籍来论证天主教教义。凭借他渊博的西方科学知识和睿智、文雅的谈吐,很受明朝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欢迎。《明史·意大利亚传》中说“其国人东来者,大都聪明特达之士,意专行教,不求禄利。其所著书多华人所未道,故一时好异者咸尚之”。

近代中国数学的启蒙者——徐光启与利玛窦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的第六集《季风》中的利玛窦

徐光启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徐家汇,为了纪念徐光启而改名为徐家汇)一个小商人家里。徐光启小时候进学堂读书,喜欢向先生提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喜欢留心观察庄稼的生长。青少年时代的徐光启,聪敏好学,活泼矫健,当时人们夸赞他“章句、帖括、声律、书法均臻佳妙”。万历九年(1581),徐光启考中秀才后“便以天下为己任。为文钩深抉奇,意义自畅”,他曾说道“文宜得气之先,造理之极,方足炳辉千古”。因连年灾荒,家境贫困,考中秀才的徐光启曾经在家乡以及广东、广西教过书,在那段艰苦的时期,他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阅读各种农书,钻研农业生产技术。由于农业生产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的关系密切,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又离不开数学,他又进一步钻研古代的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著作。

  大约是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光启受聘去韶州(广东韶关市)任教。在韶州期间他见到了传教士郭居静,并且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利玛窦印刷的《山海舆地图》。当徐光启第一次见到《山海舆地图》时,内心是无比震撼,第一次知道了在中国之外竟然还有如此辽阔的地域;第一次听说地球是圆的,有个叫麦哲伦的人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第一次听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出的天文望远镜能清楚地观测天上的星星月亮。所有的这一些,对他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而传教士郭居静又告诉他,利玛窦知道的这些知识比他更多更详细。于是他迫不及待想见一见这位博学多才的传教士,当面向他请教!

近代中国数学的启蒙者——徐光启与利玛窦

明代《山海舆地图》

公元1600年,机会终于来了!徐光启得到了利玛窦正在南京传教的消息,即刻专程前往南京拜访,见到利玛窦后,徐光启表示了对他的仰慕之情,希望向他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利玛窦非常佩服这位年轻的中国读书人,也想向他学习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典籍,并热心地想发展徐光启成为天主教徒。他们从天文谈到地理,从中国算数谈到西方几何。分别时利玛窦送给徐光启两本宣传天主教的小册子。一本是《马尔谷福音》,一本是《天主实义》。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是彼此之间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交谈后,徐光启盛赞利玛窦:“海内博物通达君子”。

三年后,徐光启再次来到南京,接受洗礼,成了天主教徒,教名“保禄”。就在他入教的第二年(1604年),徐光启高中进士,并且考上了翰林院庶吉士。他将这些都看成是上帝的恩赐,于是整个家族都皈依了天主教。利玛窦在同徐光启见面的第二年(1601年),也来到了北京。他向明神宗朱翊钧贡献礼品,得到皇帝的批准,在宣武门外置办了一处住宅,长期留居下来,进行传教活动。做了京官的徐光启与利玛窦的交往也就更加紧密了。为了方便与利玛窦交往,徐光启还在利玛窦的住宅附近租一处房屋居住,以便于向利玛窦随时请教。他们两人经常秉烛夜谈,从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谈到中国孔子,从中国的《九章算术》谈到欧几里德的《原本》。利玛窦带来的新知识,如同汹涌的浪潮,冲击着徐光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徐光启眼里,“西泰诸书,致多奇妙”,他为自己将一生大半时光用来学习无用的八股文章感到可惜,“爬了一生的烂路,甚可笑也!”

近代中国数学的启蒙者——徐光启与利玛窦

徐光启画像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利玛窦正式传授徐光启西方的科学知识,他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原本》做教材,对徐光启讲授西方的数学理论。利玛窦每两天讲授一次,徐光启总是准时到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徐光启完全深刻领会了欧几里得的这部著作的内容,深深地为它的基本理论和逻辑推理所折服,他认为这些正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不足之处。于是,徐光启建议利玛窦同他合作,一起把它译成中文。开始,利玛窦对这个建议颇感犹豫,因为欧几里得的这部著作是用拉丁文写的,拉丁文和中文语法不同,词汇也很不一样,书里的许多数学专业名词在中文里都没有相应的现成词汇。要译得准确、流畅而又通俗易懂,是很不容易的。但徐光启认为只要肯下功夫,总是可以译成的。在他的一再劝说下,利玛窦也就同意了。

  1606年的冬天,紧张的翻译工作开始了。先由利玛窦用汉语逐字逐句地口头翻译,再由徐光启字斟句酌地作一番推敲修改,然后由利玛窦对照原著进行核对。遇有译得不妥当的地方,利玛窦就把原著再仔细地讲述一遍,让徐光启重新修改。如此反复,常常到深夜,利玛窦休息了,徐光启还独自坐在灯下润色修改译稿。有时为了确定一个名词,他不断地琢磨、推敲,不知不觉地就忙到天亮。现代中国数学中的“几何”、“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中文的数学名词术语,都是徐光启经过呕心沥血的反复推敲而确定下来的。

近代中国数学的启蒙者——徐光启与利玛窦

徐光启和利玛窦翻译的《几何原本》

  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的《原本》是根据16世纪欧洲数学家克拉维斯(1537-1612年)注释的拉丁文本,全书共十五卷,前六卷为平面几何,卷七至卷十为数论,卷十一至卷十五为立体几何。1607年的春天,他们译出了这部著作的前六卷。徐光启本想一鼓作气,争取在年内译完剩下的九卷,但利玛窦却主张先将前六卷刻印出版,看看中国社会的反映再说。付印之前,徐光启又独自一人将译稿加工、润色了三遍,尽可能把译文改得准确又通俗易懂。最后他们共同敲定书名的翻译问题。这部著作的拉丁文原名叫《欧几里得原本》,如果直译成中文,不大象是一部数学著作。如果按照它的内容,译成《形学原本》,又显得太陈旧了。利玛窦说,中文里的“形学”,英文叫作“Geo”,它的原意是希腊的土地测量的意思,能不能在中文的词汇里找个同它发音相似、意思也相近的词。徐光启查考了十几个词组,都不理想。后来他想起了“几何”一词,觉得它与“Geo”音近意切,建议把书名译成《几何原本》,利玛窦也感到很满意。正是利玛窦与徐光启一道,将“几何”作为专业数学术语引入了汉语体系并沿用至今。1607年,《几何原本》前六卷正式出版,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成了明末从事数学工作人员的一部必读书,对我国近代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利玛窦一病不起,1610 年5月11日,因病在北京去世。徐光启终究没有能够再和利玛窦一起译出《几何原本》的后九卷,成为了中国数史上的遗憾。但是徐光启根据学到的知识又陆续写了许多其他的科学著作,有名的著作有《崇祯历书》、《农政全书》等。

近代中国数学的启蒙者——徐光启与利玛窦

北京利玛窦墓

带着传播天主教任务而来的利玛窦并没有在中国将天主教发扬光大,却因为和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而让中国人永远铭记。在他去世后,万历皇帝感念他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特准他安葬在北京。利玛窦墓现位于北京西城区官园桥附近的北京行政学院院内。汤若望墓、南怀仁墓位于他的左右两侧。1984年修复后共保留有63名传教士的墓碑。利玛窦和其他传教士墓地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来徐光启官越做越大,最后成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但后人记住他并不是因为他位极人臣,是因为他不但与利玛窦共同翻译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还主持编撰了《农政全书》《崇祯历书》等著名典籍,对中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近代中国数学的启蒙者——徐光启与利玛窦

上海徐光启墓

由于后来的大清王朝思想保守,明朝中后期出现的思想大爆发并没有再续,徐光启和利玛窦翻译的《几何原本》也就此被埋没,直到20世纪初才再次出现在中国的学堂。但是我们已经比别人晚了三百年,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奋起直追,好在差距不多了,领跑的肯定又是我们!

Tags:徐光启   利玛窦   我在宫里做厨师   天主教   文化   澳门   数学   几何原本   明朝   儒家   打卡佛山网红地标   纪录片   徐家汇   农业   徐一夔   伽利略·伽利莱   自然科学   意大利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