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现代)

网络整理 2022-05-12 最新信息
“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有着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思想。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里的所谓“降大任”、“哀民生”,都体现了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到后代,几乎代代有这种思想意识的反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思想

屈原

在战乱频繁、人民深受苦难的东汉末年,建安诗人写出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表现了浩然正气的诗篇。诗人曹操在哀叹生灵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同时,表现出一种要拯黎民于水火的壮志,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未已”的豪言壮语。

唐朝杰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有许多美妙的描写。同时,他也写出若干对时世多艰、不能济世平天下的感慨。在《行路难》的一首诗里,写道:“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立下宏愿乘长风破千里浪,普济苍生。但在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下,实现这一理想是很困难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思想

李白

李白稍后,还有杜甫,一副忧国忧民的赤热心肠,跃然纸上,在许多诗里,他都有热切的诉说。而最为集中体现的,莫过于他的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逄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势藿倾太阳,物性因难夺。

这段的意思是:一年到头地忧国忧民,常叹息忧心如焚。同学都讥笑我,为何如此浩歌激昂?并非没有归隐之心,过那风花雪月的消闲生活,无奈生逢盛世,不忍弃国家于不顾。当今堂堂宰相大官国之栋梁,并非太少,而小小的我,一介书生,却偏偏如同葵花向阳一样,忧国之情矢志不移!即使在十分贫困潦倒的情况下,杜甫也不忘天下贫苦读书人处境之艰难,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儿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思想

杜甫

这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可贵的“以天下为已任”的思想!这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精神。

这种思想,到宋朝,集中地反映到了范仲淹的身上。

“能及大小生民"的志向

范仲淹生活于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面对政治腐败、危机四伏的现实,他自少年时代起就立下救国救民的志向,做一个“能及大小生民"的良医和好宰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思想

范仲淹

27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开始了他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生涯。他掌管狱讼,能秉公执法,为此常与太守争论,太守以势压人,“数以盛怒临公,而公未尝少挠”。回到家中,把争论的情况记在屏风上,他卸任时,屏风“至字无所容”。后来他任泰州兴化县令,兴化本是土地肥沃的地方,但是捍海堤常年失修,潮水不断涌入,耕地被盐碱化,百姓失去生计,四处逃荒。看到成千上万的人背井离乡,范仲淹心如火焚,主张立即修复捍海堰。这一主张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在他四处奔走呼号之下,捍海堰终于开工了。但天有不测风云,开工不久偏偏“遇大风至,即夕潮上,兵民惊逸”,工程遇到困难。此时,范仲淹等人在现场指挥,安定人心继续修堰。由于筑堰工程受挫,反对修堰的呼声又起。经过范仲淹的力争,全长90公里的捍海堰。终于完工了,逃亡的人口陆续回到家乡,生产得到了恢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思想

范仲淹

在营私舞弊成风的官场中,范仲淹始终一尘不染。在广德、兴化等地作小官时,他清廉公正。身居高官以后,仍然自奉节俭,“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当他听说儿子纯仁结婚时要用罗做帷幔,便批评儿子,告诫家人不得改变勤俭的家风。他经常嘱咐其家属,做官的要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居乡的不得烦扰州县。为此他还设置义庄,周济困难的族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思想

范仲淹

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多次上书要求革除弊政。为此遭到贬抑和诽谤,但他矢志不渝。天圣五年(1027年),他又写了长达万言的上书,指出为了天下长治久安,必须做到固邦本、厚民力,为此就要选择为民兴利除弊的州县长官。还要兴办学校,大力培养人才。这次上书是他后来进行改革的蓝本。

先天下之忧而忧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一天,宋仁宗在天章阁召见宰辅讨论兴革大事。范仲淹先后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和《进行所陈十事》。他主张必须改革,认为“变则道,通则治”,并提出十点主张。这十事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劳役、覃恩信和重命令。其核心是整顿吏治。整顿吏治要从选择州县长官开始,要选贤与能。贤者在位,能者在政,就可以救国救民。因而对现有官吏要严格考绩,淘汰“非才、贪浊、老儒者”,提拔一批有作为的人。范仲淹的主张被仁宗采纳,并于庆历三年至四年间先后下诏颁行,这就是有名的“庆历新政”。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思想

范仲淹主张必须改革

新政颁行后,范仲淹日夜谋虑,盼望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但是,那些被罢免的官吏,因荫子范围缩小失去荫官机会的人,靠请托拉关系的侥幸者等,他们心存怨恨,诋毁新政。新政在许多公卿的反对下夭折了。范仲淹再次横遭诽谤与排挤,在朝廷已无法施展其抱负,于是要求免除参知政事的职务,去边疆“分国忧于千里之外”。在以后谪居地方的日子里,仍然念念不忘兴利除弊,不断上书阐述古今治乱之道。他这种“不以毁誉累其身,不以宠辱更其守”的精神令人敬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思想

范仲淹

滕宗京是范仲施的贽友,在其被谪于岳州时,修复了岳阳楼。应滕宗京之邀,范仲淹写下的名篇《岳阳楼记》。他先写洞庭“满目萧然”的景色,使“迁客骚人”,“感极而悲”。又写“春和景明” 的洞庭美景,使人“宠辱皆忘”,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与抱负。最后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留给后世的千古名言,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和崇高人格的体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思想

范仲淹

他的忧国忧民还表现在爱惜人才上。他认为“得人则治,失人则乱”,缺乏人才是国家最大的忧患。因而把兴学育人摆在一个重要地位。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兴办学校。他在苏州时,曾在卧龙街南头购置一片土地,准备建宅居住。

阴阳先生说:在这里建宅“必踵生公卿"!他听罢表示:“我一家在此独享富贵,哪比得上有志之士在此读书受教育”,遂在这块土地上改建学校,并请著名学者胡瑗在此执教,不久苏州府学名冠东南,成为著名的学府。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思想

范仲淹

他一生以荐贤育人为乐事,在他生命垂危之时,仍然念念不忘“尊崇贤良,裁抑侥倖”。在临终的《遗表》中关心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丝毫没有提及个人和家庭的要求。他的好友韩琦称赞他是“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的人,是位可敬可佩的人。

小结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封建社会,在对现实提出改革的设想,在对未来进行新的设计,或寄予美好的期望时,进步思想家总是肩负着历史的使命。他们往往从“公”字观念出发,以“天下”的整体来体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忧乐以天下为根本,兴亡以天下为责。当然,他们所说的天下,还不是人民大众的天下,这是他们的局限性。我们应当继承这一份优秀的历史遗产,把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在新的时期发扬光大。

Tags:范仲淹   杜甫   美好   一直在身边   李白   兴化   唐朝   北宋   屈原   宋仁宗   广德   宋朝   孟子   文化   曹操   济世   政治   成风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