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郑和简介资料100字)

网络整理 2022-05-02 最新信息

大明内官监太监,南京守备太监,七下西洋正使中官,“三保太监”——郑和。明代是被认为“宦官乱政”现象比较严重的朝代,究其根源与明成祖朱棣大量启用宦官有关。而永乐年间最著名的宦官,当属郑和。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郑和 像

郑和下西洋这事,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历史上远洋航行的重要标签,即使放在今天也有重要的历史和政治意义。但也因为下西洋的光彩夺目,我们往往忽略了郑和这个人物本身。

在我认知中,郑和可以算是大明第一位颇有权力的大宦官。只是由于明初的体制与皇帝的雄才,再加上经年累月在外的远航,郑和这位大宦官,在政治上远远不及后来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来得出名。能够被明初三位皇帝委以重任的宦官,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大明权宦

现在比较主流的一种说法,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原姓马,祖上是西域迁徙而来的穆斯林家族。有人考证,郑和可能是元代咸阳王的六世孙。如果属实,那么郑和身上流着穆斯林世界高贵的血液,因为咸阳王世系往上追溯,其祖先就是伊斯兰先知穆罕穆德

可以肯定的是,郑和祖上应该是元朝在云南的官员,且官阶不低,属于色目人这一类别。所以当朱元璋派傅友德平云南的时候,明军的大胜也就代表了郑和阶下囚命运。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朱元璋 像

洪武十四年左右,明军占领云南,年幼的郑和被明军俘虏。洪武十七年,郑和随大军班师回朝,并在南京被阉割。洪武十八年,傅友德换防北平,郑和再次随军。也就在这一年,郑和被送进了北平的燕王府中服役。此时的郑和年纪应该不超过15岁。

朱棣是很喜欢用宦官的,这个习惯其实从他做藩王的时候就有了。但明初的小宦官,普遍是穷苦人家出身,文化素质不高。郑和原为云南贵族子弟,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且聪明伶俐,所以很快就得到了朱棣的赏识,被朱棣带在身边。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明军图卷

接下来就是“靖难之役”了。郑和在“靖难之役”中应该是立过军功的,但具体是什么战功已无据可靠。朱棣显然很满意郑和的表现,所以之后就便赐姓“郑”,郑和的叫法也就是这个时候定下来的。

有两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朱棣和郑和的关系不一般。

第一件事情,建文四年,朱棣打下南京城后,曾派郑和去祭祀的自己的乳母;

第二件事情,永乐元年,朱棣对靖难功勋论功行赏,郑和被放在了内官监太监的位置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故宫一景

是不是没听说过内官监?内官监是明代宦官体系十二监之一,后来大名鼎鼎的司礼监也是这十二监中的一员。但是在明初,特别是洪武和永乐年间,排在十二监首位的,并不是司礼监,而是内官监。内官监太监,就是大明宦官第一人。

洪武时期,太监的级别并不高,各监监令官秩也就是正七品,但唯独内官监是正六品。后来朱元璋做了一次调整,全都提到了六品。朱棣登基后,又提了一次,变成了正四品。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朱棣 像

明初的内官监,手中的权力极大。

内官监相当于皇帝宫中的大管家,监管协理宫中一切事宜。比如皇家仓库,皇家档案,宫廷采买,宫廷礼仪,后妃用度,皇家工程,宫中人事调动,宫人俸禄发放,宫中内务事宜的对外协调等等,内官监都能够插上手。

郑和能够坐在这个位子上,充分说明了朱棣对他的信任,也侧面反映了郑和不俗的个人能力。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朱高炽 像

到了明仁宗朱高炽上台,虽然停止了下西洋的活动,但继任皇帝依旧对郑和委以重任。很多人觉得洪熙年郑和被派往南京做守备太监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发配。这个理解其实是错误的。

明初南京留都的地位非常重要,郑和的这个南京守备太监,是实打实有军权的,且辐射大明东南地区。更重要的是,郑和去南京还兼着修复南京皇宫的差事,因为朱高炽当时打算迁都回南京。郑和算是朱高炽派往南京打前站的核心官员。

可为什么下西洋的任务最后会落在郑和身上呢?

最佳人选

为什么是郑和下西洋?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与之后,皇帝派遣使者远航到东南亚国家的事,一直都有。就拿朱棣时期说,建文四年九月,朱棣刚登基,就派人把自己即位的消息传谕给琉球,安南,锁里,苏门答腊等国;永乐元年,派遣马彬出使苏门答腊,派遣尹庆出使柯枝(印度西南)。

所以郑和并不是永乐时期唯一为皇帝出使西洋的宦官,只是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次数是最大最多的。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船队渲染图

所以在我看来,郑和下西洋,很可能是郑和与朱棣两人共同意愿的作用,也就是说郑和不单单只是奉命下西洋,郑和本人也主动希望能够作为皇帝特使出海远航。

首先,郑和的宗教信仰

郑和是穆斯林,并且郑和的父亲据传是到过圣城麦加的。去圣城朝拜几乎是每一位穆斯林心中的神圣理想,这个理想同样留存在郑和心中。而借用大明朝廷的力量去完成这个梦想,无疑是最安全最稳妥的一种方式。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姚广孝 像

而在朱棣看来,郑和除了是一位穆斯林以外,同样也信仰佛教和道教。比如在永乐元年,郑和就曾经刊印佛经,并请姚广孝(道衍和尚)撰写题记,郑和自己更是姚广孝的弟子。

明代同时信仰多种宗教的现象其实很普遍。而西洋之行,途径诸国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体系,这就需要一位能够包容各种文化同时存在,不会因为信仰问题产生个人主观偏见的领导者。郑和无疑是满足这点的。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郑和 画作

其次,郑和的近侍身份

郑和作为朱棣家里的大管家,虽然并不涉及外朝政务,但也算是朱棣的自己人。朱棣要派人出海做事,肯定要找一个信得过的人。而郑和身为朱棣的近侍,与朱棣朝夕相处,又反过来能够影响朱棣对使者人选的抉择。

最后,郑和的个人职务与胸中抱负

郑和是内官监太监,内官监在当时又负责皇家采买。下西洋的同时,肯定也要为皇室采买各种珍稀宝物,郑和的这个官职是不二人选。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明代官员

郑和是懂军事的,从后来远洋途中的几次军事行动来看,郑和的军事能力非常强。毕竟是跟着朱棣造反起家的,毕竟是立过军功的。

郑和虽然贵为内官监太监,但并没有统军的机会。你就看朱棣这个狂热的军事爱好者动不动就亲征找蒙古人打架,再加上一群靖难功勋在后面排队,郑和这个宦官的机会真的不多。

所以能够带领几万将士作为正使出航,作为皇帝的钦差大臣,手握军政大权,这种机会郑和怎么会错过?你别忘了,他原来就是云南的贵族子弟,建功立业的热血从来不曾冷却。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明军图卷

所以郑和最后能够率领大明最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是皇帝与郑和本人共同的意愿。

远航战略

大明出使西洋的正使人选确定了,我们又不禁发问,为什么要出使西洋?我们以农耕为主的经济体,并不像欧洲诸国那样有追逐财富的内在驱动,那么郑和的下西洋的确只能用政治需求来解读。

其一,追寻建文帝的下落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朱允炆 像

老说法了,朱棣安排了一内一外两个人寻找建文帝。在大明境内的,是胡濙;在海外的,就是郑和。这个说法可信度高,但只能算作是郑和兼着的一个秘密任务。朱棣如此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单纯去寻找建文帝,是说不通的。

其二,彰显朱棣皇位正统性

这算是朱棣的一大心结了。不论他如何修饰,终究无法遮掩“靖难之役”是造反的举动。他编《永乐大典》,篡改太祖实录,甚至后来发动对安南的战争,其实都有彰显自己皇位正统性的考虑。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永乐大典

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途径多国,朱棣也要告诉沿途的所有人,现在大明的君主是太祖四子,而大明在自己的统治下,国势蒸蒸日上,一派盛世景象。

其三,构建新的“华夷秩序”

这点真的不好说,我举个例子吧。

永乐十八年,朱棣派遣陈诚出使中亚,从中亚,西亚二十余个国家拉回一个六百人的外国使团。这六百来个外交官,在大明几千精锐野战部队的护卫下,来到了北京城。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下西洋场景图

朱棣先安排他们江苏,山东转一圈,因为那里富啊。接着又带回北京,让他们在京郊观摩了一个月的明军演习。当时大明的参演部队人数多达十万之众,三大营的主力全都上场,神机营更是把压箱底的宝贝都亮出来了。

效果很好。埃及的外交官回国后不久,红海海域对于东方船队的禁令就撤销了,这些国家还隔三差五地来北京给朱棣问好。

这种“四夷来朝”的成就感,就是朱棣一直在追寻的感觉。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故宫一景

其四,皇家采买

这个上文说过,郑和所在的内官监也负责皇室的采买工作。但这件事情需要联系地看。永乐年间大明最大的皇家工程是什么?营造北京皇宫啊。郑和作为朱棣的心腹太监,自然要为朱棣去搜罗奇珍异宝,装饰皇家门面。

北京故宫的一座飞虹桥,桥上以白石制造的各种神兽石雕,据传就是郑和从西洋采买的。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故宫一景

如果举的这个例子不够有说服力,那么本世纪初年湖北的一次考古挖掘中,明代梁庄王墓中出土过一枚金锭,其上铸有铭文,明确写明该金锭是永乐十七年四月从西洋购得。

当然,除了以上四点之外,也有一些别的说法,比如为了联络诸国对付印度等,个人觉得说法过于缥缈,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暂时不予采信。

但不管何种原因,大明轰轰烈烈的下西洋活动,在正使郑和的率领下正式启动了。

青史留名

最后还是聊点下西洋的事情吧。

郑和下西洋,其实还有一位叫王景弘的宦官。郑和七下西洋,王景弘参与了第一,二,三,四,七次。宣德五年那次,王景弘与郑和一样,皆为正使。郑和病逝于第七次出海归途中,船队就是王景弘接替指挥的。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宝船 画作

我提到他,别无他意,只是想告诉大家,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除了郑和,还有很多像王景弘这样的人,一样为我们民族的航海与对外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大家铭记。

很多人对于史料里宝船的尺寸存疑,因为普遍认为,在以木材为主要造船原料的明朝,是无法建造如此巨大的远洋航船的,中间有很多即使放在今天也无法攻克的技术难题。

所以除了选择相信史料与持怀疑态度的两派意见外,还有第三种观点,就是郑和巨大的宝船其实是几艘船连在一起形成的舫。就我本人而言,更倾向于这种说法。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宝船复原模型

该说法大概指,宝船是由四艘两千料的船组合而成。这里说的“料”,就是古代船只载人载货的容量。折合到现在的换算单位,100料大概是19.6吨。

对两千料的宝船进行数据复原之后,得出宝船长61米,宽13米,舱深近5米。

而之前南京发掘的太监洪保墓,洪保也是船队的一员,其墓碑中对宝船的描述是“五千料巨舶”,也就是说可以载重980吨。如果真实,那么宝船的尺寸还要夸张。

在远洋航行的途中,郑和也把我们的中医药知识传播了出去。27000人的出使人数,随行的船医就有200人,甚至还带着几个接生婆。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下西洋场景

你去查阅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文献,不止一次能看到郑和为当地人治病或者在当地水源投药医治土著的描述。

台湾的“三保姜”,满喇加的“三保井”,非洲的“拔火罐”,甚至部分印度地区至今还有把牛尿涂满全身在太阳下暴晒驱病的传统疗法,这些都已经被证实与郑和的船队有关。

郑和的七下西洋,船队途径了亚非30多个国家,前后持续28年,也把整整一代人从英气勃发的热血青年熬成两鬓泛白的花甲老人。我不谈什么政治意义,历史地位,单单祖先们艰苦不屈,挑战万难的航海精神,已经值得我们后人敬仰膜拜。

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郑和 塑像

而郑和因为常年在外远离朝局,再加上朝堂体制的变动,内史监的政治地位也开始慢慢落后于司礼监。

最后,对于郑和《明史》有赞: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关于郑和,诸君有什么想聊的吗?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Tags:郑和   明成祖   姚广孝   明朝   明仁宗   朱元璋   云南   元朝   我在宫里做厨师   魏忠贤   苏门答腊   刘瑾   南京   穆斯林   傅友德   咸阳   美好   一直在身边   文化   佛教   道教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