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酥酪考:杨修先尝为快的“一合酥”究竟是什么(杨修啖酪文言文的翻译及注释)

网络整理 2022-05-07 最新信息

前段时间逛天津某家网红的“饽饽铺”(传统糕饼店)时,看到了一款蛮有文创风格的糕点:一口酥,取典自曹操和杨修“一合酥”的官司。觉得很有趣,就给喜读《三国》的家人买了一份,自己没有吃。不过至少从外表来看,颜值还是蛮高的。


酥酪考:杨修先尝为快的“一合酥”究竟是什么

方方正正的骰子块糕点,无端就觉得很香!

“为文案买单”是件不明智的事,但是被戳中兴趣点的话,掏腰包也掏得快活。不仅如此,回家后仍然意犹未尽,于是特特地去查《三国演义》的原文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查到了,便录下来备考: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酥酪考:杨修先尝为快的“一合酥”究竟是什么

糕饼匣子也用上了这个梗,高分好评

这起子出于吃货小私心的考据工作,本该到此为止的;但试图从中琢磨出杨修吃到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时,狐却有了新发现:如果曹操放在桌上的,是店家出售的这种油酥小点心,杨修为什么要用小匙去舀食呢?

问题到这里就变得有趣了。

好吧。既然《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等历史资料敷演的作品,那就索性追根溯源,看看杨修在曹操面前抖机灵的这件事,究竟有没有更多史载——当然《三国志》作为正史,内容既严肃又简练,提供不了线索。不过狐查来查去,倒是在《世说新语》里翻出了相关内容: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噉少许, 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至杨修,修便噉,曰:‘公教人噉一口也,复何疑?’”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在这个故事里,杨修还是那个狂放不羁、锐气满满的才子;但曹操放在那儿钓鱼执法的东西,可就不是今人更易理解的“酥一盒”了,而是变成了“一杯酪”——从量词来看,“杯”显然比“盒”更适合与《三国演义》中杨修使用的“匙”搭配。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酥”怎么变成了“酪”呢?二者究竟是不是同一种食物?究竟是什么食物?

酥酪考:杨修先尝为快的“一合酥”究竟是什么

酪,在古代汉语词典中义项之一为“用牛羊等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或凝固的乳制品”,看起来还算靠谱。而此处既然追本溯源到了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那就看看当时的人所说的“酪”是什么吧。

如今我们一说到奶酪,总感觉好像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但考古学家告诉我们,早在3600年前也即夏末商初,中国人就已经有了制食奶酪(或类似乳制品)的历史了,证据就是“小河公主”(新疆罗布泊小河遗址所掘出的女性干尸)胸前散落的风干食物块。尽管在当时,这种食物距离主流认知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到了西汉,李陵在《答苏武书》中就已经有了“羶肉酪浆,以充饥渴”的句子。可见这种通行于游牧民族的食品,对彼时的人来说已不陌生。

酥酪考:杨修先尝为快的“一合酥”究竟是什么

就是因为“苏武牧羊”的知名度太高,总觉得李陵说的是羊奶酪呢……

如果说李陵所处的年代,离刘义庆(《世说新语》作者)较远,而且《汉书·食货志》中,也有“莽遣三公将军开东方诸仓振贷穷乏,又分遣大夫謁者教民煮木为酪;酪不可食,重为烦扰”这种干扰性很强的描写(木头煮粥?!);那么《齐民要术》的成书年代就近多了,其中所记载的“酪”也显然是前面探讨的乳制品。具体见“养羊”一章所载:

“作酪法:牛羊乳皆得……滤乳讫,以先成甜酪为酵(大率熟乳一升,用酪半匙),着杓中,以匙痛搅令散,泻着熟乳中,仍以杓搅使均调。以毡、絮之属,茹瓶令暖。良久,以单布盖之。明旦酪成。”

取牛奶或羊奶滤净,用之前做好的甜酪作发酵用的引子,搅匀后为容器做好保温,令其自行发酵。《齐民要术》中的制酪法,从工艺上来看倒有点像现在的酸奶。另外,贾思勰在后文中还记录了更多“深加工”的方式,包括干酪和湿酪两个品种:

“作干酪法:七月八月中作之。日中炙酪。酪上皮成,掠取;更炙之,又掠。肥尽无皮,乃止。得一斗许,于铛中炒少许时,即出于盘上,日曝。浥浥时作团,大如梨许。又曝使干。得经数年不坏,以供远行。作粥作浆时,细削,着水中煮沸,便有酪味。亦有全掷一团着汤中,尝有酪味,还漉取曝干。一团则得五遍煮,不破。看势两渐薄,乃削研,用倍省矣。”(将制酪的半成品放在太阳下晾晒,不断掠取表面凝结的奶皮,然后将这些奶皮炒干、曝晒,得到的就是干酪)

“作漉酪法:八月中作。取好淳酪,生布袋盛,悬之,当有水出滴滴然下。水尽,着铛中暂炒,即出于盘上,日曝。浥浥时作团,大如梨许。亦数年不坏。削作粥、浆,味胜前者。炒虽味短,不及生酪,然不炒生虫,不得过夏。”(将做好的酪放在布袋里,滤掉水〔其实是乳清〕后,将余下部分焙干、曝晒,成品就是湿酪)

这些文字写得太清楚了。干酪是取酪皮焙干,湿酪是滤掉乳清后阴干,前者的乳脂含量明显高于后者,但后者风味更佳。不过,《世说新语》中曹操试吃后给座下诸人传看的,应该既不是干酪也不是湿酪(否则不必用杯装不说,也未免太过油腻),而是一杯浓浓的酪浆——“噉”即“啖”(吃),不是喝。由此可见这酪浆还挺粘稠。再考虑到酪的制作过程,觉得或许该将它理解为……浓稠的酸奶?

酥酪考:杨修先尝为快的“一合酥”究竟是什么

搁这样一杯酪在面前,狐也忍不住啊!

至于《世说新语》中的酪,究竟怎么变成了《三国演义》中的酥,恐怕就只有罗贯中自己才知道了。但这里要说的是,“酥”和“酪”的含义本来也很接近——作为后起字,“酥”并没有被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录。这个字第一次进入字书,是在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释义很简单,“酪也”。再次回到《齐民要术》,同样是“养羊”一章中,关于酥的制法也有记载:

“(得乳)于铛釜中缓火煎之。常以杓扬乳,勿令溢出;时复彻底纵横直勾,慎勿圆搅,圆搅喜断。亦勿口吹,吹则解。四五沸便止。泻着盆中,勿便扬之。待小冷,掠取乳皮,着别器中,以为酥。”

和需要发酵的酪不同,酥的制作似乎仅需物理提纯:通过加热,将乳脂从牛羊奶中分离出来,然后掠取富含乳脂的奶皮单独收集,便制得了。若要弄清楚《三国演义》中的酥究竟是不是这东西,我们仍然不妨用老办法,看看同时代的文献资料中所记录的制酥方式:

“牛乳中取浮凝,熬而为酥。”(【元】忽思慧《饮膳正要》)

“酥乃酪作,其性与酪异……以桶盛牛乳,以木安板,捣半日,候沫出,撇取煎,去焦皮,即成酥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牛乳贮瓮,立十字木钻,两人对牵,发其精液在面者杓之,复垫其浓者煎,撇去焦末,遂凝为酥。”(【明】方以智《物理小识》)

酥酪考:杨修先尝为快的“一合酥”究竟是什么

宋代小吃“酥油泡螺”。实质差不多是如今的奶油泡芙

从文献可知,元、明两朝的“酥”差不多都是一回事,就是将牛奶凝炼后的产物。想来在罗贯中的概念里,那来自塞北的“一盒酥”,也脱不了这个品类。像后人的错误解读中那样,端一盒油酥和面后烤出来的糕点,甚至是一盒花生酥糖上来,然后说什么“丞相让咱们一人一口吃了它”……好大坑!

酥酪考:杨修先尝为快的“一合酥”究竟是什么

这一版杨修……要不要这么猥琐的=_=

酥也好,酪也好,原本都是乳制品。“天街小雨润如酥”,说的是春雨的润泽美好;“红酥手”并不是红烧蹄髈的酥软甚至酥烂,而是雪白的柔荑微微泛出健康红润的血色;北魏称茶为“酪奴”,说明奶茶尚未被发明出来时,在游牧民族心中,茶便只能是主流乳品的附庸;《红楼梦》里的糖蒸酥酪呢(其实想说《如懿传》里纯贵妃赏给嬿婉的糖蒸酥酪来着)知名度太高,这里也不必多说。至于杨修……咳,口水滴答写了这么长一篇,谁还顾得上他呀!最多再充满同情地补一句“不作死就不会死”,算,算是酥酪带来的启示好了。

就此搁笔。春节物流艰难,又要回父母那边过年。为了方便,狐一次订了一大箱乐纯的“酪”。这就对着冰箱傻笑去啦:)

酥酪考:杨修先尝为快的“一合酥”究竟是什么

Tags:杨修   世说新语   曹操   李陵   三国演义   奶酪   齐民要术   糕点   三国 (电视剧)   新疆   三国   天津   西汉   我在宫里做厨师   刘义庆   汉书   牛奶   酸奶   三国志   罗贯中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